安徽省黄山市碧阳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碧阳镇为黟县县城所在地,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处漳河之滨。北界的柏山、石村;南岭的瑶山村、钟山、田川、余光、五里、姚村;东毗马道、倩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东岳山,海拔274米。碧阳镇,自宋代建为县治,旧称“县街”。县城尚保护有始建于南宋的通济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程氏宅以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碧阳书院和清代民居等。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古居座落在城中北街,清代以前划为一都,设有地保,后改为联保。

民国28年(1939年),城区两个联保并改为碧阳镇。

民国29年(1940年),改

称临漳镇。

民国32年(1943年),复称碧阳镇。

1949年4月29日,黟县解放,碧阳镇划分为四个行政村,1952年,改称为四联镇,1954年,复称碧阳镇。

1965年,改称向阳镇,1983年复改为碧阳镇。全镇面积4.8693平方公里,折合7304亩,其中耕地面积1771亩。辖3个居民委员会和南门、郭门、西街、倩村4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38个居民小组,共1380户,11311人。

1992年2月碧阳镇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城郊的红旗乡并入了碧阳镇。是月,相应成立了镇政府区划调整筹备组织,至1992年10月召开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镇政府领导班子和政府机构延续到2004年12月。

2005年1月,由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西武乡、碧山乡又并入了碧阳镇管辖。同月,成立了镇政府筹备组。4月,镇召开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人民政府。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黟县委员会,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黟县人民政府、黟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以及县直、部、委、办、局等机关团体都集中驻设城区。

县城属于碧阳镇境内,主要街道在漳河两岸,是县内集市贸易中心。县城古街有:县前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县前街(现名直街)为主街道,与北街相接呈“丁”形,是古今的商业区,向为闹市。店房均是典型徽派的传统建筑,店面排门,厚约4厘米;铺面敞开,一览无余。东街、西街、南街、郭门街、麻田街为住宅区,间设店铺和栈房。

城中街道的路面全用长条花岗石板横列铺设,阔不过4米,窄道仅2米左右,往昔两轿相遇,必有一轿让至屋檐下才能通过。

城中里弄,纵横交错,只能徒步,轿、马难行,有的巷弄不足1米宽。全城共有里弄73条,是民居的聚集点。县内公路由此通向各乡,向南的黟(县)渔(亭)公路,连接慈张干线,通向屯溪、祁门等地;向北的黟(县)石(台)公路,通至安庆、青阳等地;黟(县)太(平)公路,通至太平。城区除县办工业企业外,镇办工业日益发展,有镇办缫丝厂、捻线厂、车木厂、电机车辆修配厂、宾馆、粮食加工厂等私营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