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概述

浏览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概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水、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西东流向,东西水上交通比较便利。但南北水运困难,这就要求人们穿凿一些南北走向的运河。

上述主要江河的干流,虽然都是西东走向,不过它们也有不少南北流向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往往相距不远,如黄河支流与淮水支流,淮水支流与长江支流,长江支流与珠江支流等。再加上这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土地平坦,湖泊众多,稍作改造和连缀,便可形成人工河道。因而我国的运河多以南北走向为主,并且很早便已出现。

周、秦、两汉时期是我国运河史的早期阶段,当时虽在全国各地凿成许多运河,但还没有形成以骨干运河为主的、全国性的运河网络,同时,对自然河道改造的程度也不深,水道比较浅涩弯曲,通航能力较差。隋、唐、宋的运河不同,凿成了一批以都城为中心,通向全国一些主要经济区的又长又深的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元,完善于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干线。它北起全国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市),南到太湖流域的杭州。太湖流域是元、明、清三代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条运河将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结合在一起,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强国家的统一,都有巨大的作用。

都江水利系统,位于岷江中游成都平原。它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作用。在古代,由于玉垒山、灌县、岷江曾分别称为湔〔jian煎〕山、都安县、都江,所以在南宋称都江堰以前,它又有湔堋〔peng朋〕、湔堰、都安大堰等称谓。这一工程既古老又年轻,在历史上,无论在工程配置方面,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外水利史上的明珠。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为了发展关中农业,必须发展水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相继在这里凿成郑国渠、白渠、成国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宁夏平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它却被誉为“塞上江南”和“西北粮仓”,这与当地各族人民不懈地进行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

黄河中下游,辽阔坦荡,属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厥土惟黄壤,厥田唯上上”。气候属温带亚湿润区。它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史前的西侯度文化、“蓝田人”文化、“丁村人”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历史时期的夏商周文明、秦汉文明、隋唐宋文明等,都在这里或以这里为中心发展起来。但是,黄河下游的河道又以“善淤、善决、善迁”著称于世,所以治河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