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典型村镇集雨窖水水质变化及特性

浏览

摘要:为研究西北村镇集雨窖水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变化规律,在2012年8月份的暴雨过后,对会宁县某农户3口不同集雨面(屋顶庭院、山坡土路、打麦场)水窖进行了长期水质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窖水的水质变化分为3个阶段:以物理沉降为主的初期沉降阶段(0~15 d);以生物降解为主的中间过渡阶段(15~100 d)及水质基本不变的后期稳定阶段(100~250 d)。浊度与CODMn、 NH3-N、细菌总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60~0.96。窖水水质受集雨面特征影响较大,屋顶庭院水窖水质最优且最早到达稳定期,后期基本满足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山坡土路面及打麦场水窖水质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标准。研究结论可为水窖的使用和管理、开发相应的水处理工艺及设备提供科学依据。

窖水作为西北农村地区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基本得到了普及,而窖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屋顶庭院、山坡土路、打麦场以及砂石路面是农村水窖主要的集雨面,暴雨对其冲刷时,集雨面上大量的污染物会随着径流一起进入水窖,引起水体污染。国内有关农村饮用水及西北窖水水质的研究曾有报道,但关于集雨窖水贮存过程中的水质持续变化特性,则鲜有报道,因此对于集雨窖水水质变化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水窖集雨面易受地面环境污染,初期集雨窖水浊度、有机物及细菌总数值往往不能满足相关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会宁县3口典型集雨水窖水质进行长期监测,以对各污染物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水质变化规律以及窖水水质状况,为解决广大西北农村地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集雨水窖概况

甘肃省会宁县是我国西北典型的干旱少雨地区,集雨窖水是该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唯一水源,因此选择柴门乡某农户家的3口水窖进行实验,其集雨面分别为:屋顶庭院1#、山坡土路2#及打麦场3#。

这3种集雨面是西北农村集雨窖普遍具有的几种集雨模式,其他则较少,选择该地进行窖水水质特性研究具有代表性。3口水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水样采集

2012年8月份,会宁县部分地区突降暴雨,降雨径流汇流至各水窖,1#水窖收集屋顶庭院雨水;2#水窖收集流经山坡植被及地面杂草的雨水;3#水窖直接收集打麦场汇流雨水。3口集雨水窖全部灌满,而在随后进行的实验监测阶段,水窖没有再次进水。本实验采用绳索吊桶方式采集窖水水样,收集备用。

1.3测试分析方法

水质分析指标包括:温度、浊度、PH、NH3-N、CODMn、DO和细菌总数等。采用连续性监测,在降雨雨水入窖后,初期检测密度较大;后期检测间隔时间较长,实验持续时间约为250d。

NH3-N、CODMn及细菌总数采用标准方法测定;水温由煤油温度计测定,浊度由HACH2100P便携式浊度仪测定;PH由PHS-3C(A)精密酸度计测定,DO由JPB-607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测定。数据的整理分析采用Excel(2007)和SPSS软件进行。。 

2结果与讨论

2.1窖水水质变化特征

图1~图4分别为3口水窖浊度、细菌总数、NH3-N、CODMn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由图可见,在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下,窖水的浊度、细菌总数、NH3-N、CODMn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期沉降阶段(1~15d)、中间过渡阶段(15~100d)和后期稳定阶段(100~250d)。

详情请点击下载附件:西北典型村镇集雨窖水水质变化及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