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火探汤

蹈火探汤,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蹈火探汤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ǎo huǒ tàn tāng
成语简拼
DHTT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
蹈火探湯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蹈火探汤”几个大字。

(2)春春写不出成语“蹈火探汤”,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

(3)培坤哥哥为我讲了“蹈火探汤”的成语典故。

(4)旺升学校的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蹈火探汤”。

(5)小杰不会写成语“蹈火探汤”的最后一个字。

分字解释

蹈:dǎo 1、<动>踩;踏;赴。《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赤壁之战》:『赢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2、<动>踏地;顿足。《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动〉实践;实行;遵循。《荀子·五制》:『聚敛者,召冠肥敌,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蹈海] 赴海;跳到海里。[蹈节] 信守节操。[蹈袭] 沿袭。

火:huǒ 1、<名>火;火焰。《五蠹》:『有圣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2、<形>比喻紧急,急迫。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3、<形>比喻激动、暴躁、愤怒。白居易《感春》:『忧喜皆心火。』4、<名>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十人为『火』。柳宗元《段太尉事状》:『皆解甲,散还火伍中。』5、<名>同『伙』,同伴。《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6、<名>古代星名,又叫『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7、<名>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探:tàn 1、<动>掏;手伸进去摸取。《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2、<动>寻求;寻找。《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3、<动>探访;探寻游览。《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年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运>探讨;探究。《谭嗣同》:『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5、<动>探望。《祭妹文》:『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动>侦察;侦探。《群英会蒋干中计》:『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探花] 看花;采花。唐代进士及第,在杏园宴会,由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二人采折名花,称探花郎或探花使。宋代专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汤:tāng 1、<名>热水;开水。《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2、<名>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3、<名>汤剂;用水煎服的中药。《史记·偏鹊仓公列传》:『治病不以汤液。』4、<名>人名。商朝的创建人。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tàng<动>通『烫』。用热水焐;烫。《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shāng见『汤汤』。[汤池] (1)灌注沸水的护城河,喻称城防坚固。(2)灌注温泉水的浴池。[汤火] 沸水和烈火,比喻极其危险的情势。[汤镬] 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处死。[汤汤] shāngshāng(1)水流浩大的样子。《岳阳楼记》:『浩浩汤,横无际涯。』(2)指琴声。《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汤乎若流水。』

蹈:《酉集中·足字部》《唐韵》徒到切《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音导。《说文》践也。《博雅》履也。《释名》道也。以足践之,如道路也。《礼·乐记》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左传·哀二十一年》使我高蹈。〈注〉高蹈,犹远行也。又与悼同。《诗·小雅》上帝甚蹈。〈传〉动也。〈笺〉蹈读曰悼。《释文》蹈,郑作悼。病也。

火:《巳集中·火字部》《唐韵》《集韵》呼果切《韵会》《正韵》虎果切,□货上声。《说文》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玉篇》□者,化也,随也,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又星名。《书·尧典》日永星火。〈传〉火,苍龙之中星。又大火,鹑火,辰次之名。又《礼·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前汉·成帝纪》火耕水耨。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钻燧改火。又盛阳曰炎火。《诗·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传〉炎火,盛阳也。〈笺〉螟螣之属,盛阳气嬴则生之。明君为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与炎火,使自消亡。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疏〉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传》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又《南史·齐武帝纪》魏地谣言,赤火南流,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咸云圣火。又《唐书·兵志》府兵,十人为火,火有长。彍骑,十人为火,五火为团。《通典·兵制》五人为烈,烈有头目,二烈为火,立火子,五火为队。又《司马法》人人正正,辞辞火火。〈注〉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即俗谓火伴。《古木兰诗》出门看火伴。又人身有火。《本草纲目》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又阴火,海中盐气所生。凡海水遇阴晦,波如然火,有月即不复见。《木华·海赋》阴火潜然。又山名。《山海经》崑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又《正字通》陆游曰:火山军,其地锄深,则有烈焰,不妨耕种。又井名。《左思·蜀都赋》火井沈荧於幽泉。〈注〉火井,在临邛县。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十里,以筒盛接,有光无灰。又寒火。《抱朴子·地真篇》南海萧丘,火春生秋灭。生木小,焦黑。又火传。《庄子·养生主》指穷放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又南方有食火之国,其人能食火炭。又《尔雅·释鱼》十龟,一曰火龟。〈疏〉龟生火中者。又火□。《山海经》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又姓。《明纪事本末》火济,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正字通》洪武时,翰林火原洁。又《广东通志》古人一年四时改火。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火音微。东乡人谓一年为喜,或为之化,乃喜之变音。又叶虎洧切《诗·豳风》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按唐韵正:火,古音毁,转声则为喜,故灰字从火得声。而左传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庙,曰:譆譆出出,鸟鸣于亳社。如曰譆譆,则为火之徵也。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非止叶音矣。又叶后五切。《韩愈·元和圣德诗》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间,莫不顺序。又叶虎何切。《庄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音zhòng]人焚和,月固不胜火。《韵会小补》今人谓兔岐唇曰火。盖古音也。《集韵》或作灬。

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含切,音贪。《说文》远取之也。《增韵》伺也,索也。《易·系辞》探赜索隐。〈疏〉探谓阅探求取。《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注〉自取天威也。《谷梁传·隐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汉·董仲舒传》春秋深探其本。又《尔雅·释言》探,试也。《论语》见不善如探汤。《史记·郦生传》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又《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他绀切,音僋。义同。又《集韵》时占切,音蟾。亦取也。与撏同。《说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礼》作掸。互见掸字注。

汤:《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土郎切《集韵》《韵会》《正韵》他郎切,□音镗。《说文》热水也。《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又水名。《山海经》上申之山,汤水出焉。又《水经注》江水,东迳瞿巫滩,左则汤谿水注之,源出朐忍县北。又谷名。《张衡·南都赋》汤谷涌其后。又州名。《韵会》广南化外,唐置汤州,天宝时为汤泉郡。又县名。《广舆记》汤阴县,属彰德府。又《书·虞书疏》除残去虐曰汤。马融又云:云行雨施曰汤。又《风俗通·王霸篇》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天下炽盛。又《广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音商。汤汤,流貌。一曰波动之状。《诗·大雅》江汉汤汤。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浪切,音傥。热水沃也。《礼·月令》如以热汤。又《集韵》余章切,音阳。与阳同。阳谷,日所出也。亦作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又《广韵》他浪切,音荡。与荡通。《诗·陈风》子之汤兮。〈传〉汤,荡也。〈笺〉言游荡无不为也。又与荡同。《前汉·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谓大汤。又《韵补》叶透空切,音通。《东方朔·七谏》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考证:(《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谨按原文华字属下为句不连芳读,谨省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