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无玷

白圭无玷,玷:玉上的斑点。洁白的玉上没有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没有缺点。

白圭无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ái guī wú diàn
成语简拼
BGWD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白圭無玷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玷:玉上的斑点。洁白的玉上没有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没有缺点。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或华发产衰,或白圭无玷。●唐·张九龄《勅授十道使》

成语造句

(1)格格写不出成语“白圭无玷”的拼音。

(2)接老师给凌微和绮菱讲解了“白圭无玷”的故事。

(3)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白圭无玷”几个大字。

(4)麦子不会写成语“白圭无玷”的最后一个字。

(5)汶水学校的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白圭无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如彼白圭,质无尘玷。』

分字解释

白:bái 1、<名>白色。《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白质而黑章。』2、<形>纯洁;干净。《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问。』3、<形>明亮;光明。《赤壁则》:『相与枕藉手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4、<形>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白。』《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5、<形>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各。』6、<动>禀告;陈述。《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7、<副>单单;只是。《红楼梦》:『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8、<名>指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左思《吴都赋》:『飞觞举白。』[白衣] 1.白色的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斯须改变如苍狗。』2.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后汉书·崔骃传》:『以为不宜与白会。』3.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汉书·龚胜传》:『闻之白,戒君勿言也。』

圭:guī 1、<名>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或上尖)下方。《汉书·扬雄传》:『析人之圭。』[又] 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的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2、<名>测日影的器具。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3、<量>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4、<量>重量单位。一两的二百四十分之一。5、<形>鲜明;洁净。韩愈《祭湘君夫人》:『丹青之饰,暗昧不圭。』[圭窦] 凿壁而成的圭形小门。泛指穷苦人家的门户。[圭角] 圭的棱角,比喻锋芒。[圭臬] (1)测日影定方位的仪器。(2)比喻典范、准则。[圭勺] 圭和勺都是很小的容量单位,因用以比喻微小。

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玷:diàn 1、<名>白玉上的斑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引] 缺点;过失。《金史·世宗纪中》:『夫朝廷之政,太宽则人不知惧,太猛则小玷亦将不免于罪。』2、<动>弄脏。王充《论衡·累害》:『以玷污言之,清受尘而白取垢。』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三》:『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名字列在被推荐的贤人中,玷污了那些贤人。这是客气话。)

白:《午集中》《白字部》《唐韵》旁陌切《集韵》《韵会》《正韵》薄陌切,□音帛。《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也。《释名》启也。如水启时色也。《尔雅·释天》秋为白藏。〈疏〉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书绘之事,西方谓之白。《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青州,厥土白坟。又《礼·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韵》素也。洁也。《易·贲卦》白贲无咎。〈注〉其质素,不劳文饰也。又《说卦》巽为白。〈疏〉风吹去尘,故洁白也。又明也。《礼·曾子问》当室之白。〈注〉谓西北隅得户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注〉白道,谓明道也。《前汉·谷永传》反除白罪。〈注〉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汉·萧望之传》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又白衣,给官府趋走者。《前汉·两龚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又白徒,犹白身。《管子·乘马篇》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又白丁。《北史·李敏传》周宣帝谓乐平公主曰: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又白民。《魏书·食货志》庄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输五百石,听依第出身。又白着。《唐书·刘晏传》税外横取谓之白着。《春明退朝录》世人谓酒酣为白着。言刻薄之后人必颠沛,酩酊如饮者之着也。又《礼·玉藻》君衣狐白裘。《□注》以狐之白毛皮为裘也。又《尔雅·释器》白金谓之银。又《唐书·食货志》隋末行五铢白钱。又《前汉·□法志》罪人为白粲。〈注〉坐择米使正白,三岁□也。又《古今注》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又《字学渊源》飞白书,蔡邕见施垩帚而作。又星名。《博雅》太白谓之长庚。又旗名。《礼·明堂位》殷之大白。又罚爵名。《说苑》魏文侯与大夫饮,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又酒名。《礼·内则》酒清白。〈注〉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礼·天官·笾人》其实□蕡白黑。又马名。《诗·秦风》有马白颠。〈疏〉额有白毛,今之戴星马也。又猛兽名。《汲冢周书》义渠以兹白。〈注〉兹白,一名驳,能食虎豹。又虫名。《尔雅·释虫》蟫白鱼。〈注〉衣书中虫也。又《大戴礼》白鸟者,谓蚊蚋也。又草名。《前汉·西域传》邺善国多白草。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农谚》要宜麦,见三白。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又梵言一年为一白。《传灯录》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又山名。《后汉·耿恭传》窦固前击白山,功冠三军。〈注〉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礼志》有司言,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又水名。《桑钦水经》白水出朝阳县西。又州名。《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又海外有白民国。见《山海经》。又白狄,狄别名。见《春秋·成九年》。又戎类有六,一曰老白。见《风俗通》。又姓。黄帝后。《左传》秦大夫白乙丙。又复姓。《史记·秦本纪》白冥氏,秦族。《潜夫论》吉白氏,莘姓后。又白杨提,代北三字姓。又《諡法》外内贞复曰白。又《玉篇》告语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禀白。同辈述事□义亦曰白。《前汉·高帝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后汉·钟皓传》钟瑾常以李膺言白皓。又《唐书·宦者传》宣宗时,诸道岁进阉儿,号私白。○按《说文》入声有白部,去声自部内亦载白字。在自部内者读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是告语之白读自,西方之白读帛,音义各别。许氏分为二部。《玉篇》合而为一,今从之。又《集韵》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又博陌切。与伯同。长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薮》有白鸾氏。〈注〉即伯字。又叶旁各切,音薄。《诗·小雅》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又叶房密切,音弼。《苏轼·寒食雨诗》暗中偸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古文自。疾二切。考证:(《礼·明堂位》殷之太白。)谨照原文太白改大白。

圭:《丑集中》《土字部》(古文)珪《唐韵》古携切《集韵》《韵会》涓畦切,□音闺。《说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圭以封诸侯,故从重土。《书·禹贡》禹锡□圭。《诗·大雅》锡尔介圭。《周礼·春官·典瑞》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又《周礼·春官》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注〉土,犹度也。土圭,测日景之圭。又量名。《前汉·律正志》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注〉六十四黍为圭,《后汉·与服志》:又凡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为一文,文采淳为一圭。又丸散之刀圭,准如梧桐子大,十分方寸匕之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为度。见《本草纲目·序例》。又与闺同。《礼·儒行》荜门圭窬。考证:(〈注〉六十四黍为圭,四圭曰撮。又凡合单纷为一糸,四糸为一扶。)谨照后汉书原文纷改纺。糸改系。省上文四圭曰撮句。改后汉与服志。

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玷:《午集上》《玉字部》《集韵》《韵会》《正韵》□都念切,音坫。《集韵》玉病。《增韵》缺也。《诗·大雅》白圭之玷。〈传〉玷,缺也。《前汉·韦□成传》□成复作诗,自着复玷缺之囏难。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多忝切,音点。义同。又《集韵》丁兼切,音□。与敁同。敁挅,以手称物。《玉篇》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