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怒涛

惊风怒涛,比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惊风怒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ng fēng nù tāo
成语注音
ㄐㄧㄥ ㄈㄥ ㄋㄨˋ ㄊㄠ
成语简拼
JFNT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驚風怒濤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惊风骇浪、狂风大浪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慧慧写不出成语“惊风怒涛”,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惊风怒涛”几个大字。

(3)萨姐姐给淿瑶和俊承讲述了“惊风怒涛”的成语故事。

(4)下山中学的萨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惊风怒涛”。

(5)小亮不会写成语“惊风怒涛”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唯谢氏妹衣食粗足,而遭家多难,未尝得一日安居。其婿师其既殂,吾妹维持门户,抚其孤,才六岁,恐惧忧伤,备尝艰苦……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分字解释

惊风

惊风:[jīngfēng] 小儿病名。急惊风、慢惊风的统称。

怒涛

怒涛:[nùtāo] 汹涌的波涛。怒涛翻卷。怒涛拍岸。

惊:jīng 1、<动>马受刺激而行动失常。《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柳毅传》:『鸟起马惊,疾逸道左。』2、<动>惊骇;惊慌。《促织》:『面如土色,大惊。』[又] <动使动>使……惊骇、惊慌。《梦游天姥吟留别》:『慄深林兮惊层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直可惊天地,泣鬼神。』3、<动>惊讶;惊奇。《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4、<动>惊动;震动。《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5、<形>气势大而猛。《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动>起动。《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怒:nù 1、<动>发怒。《左忠毅公逸事》:『(左公)怒曰……』2、<形>气势强盛。《柳毅传》:『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今有『鲜花怒放』、『狂风怒号』等短语。

惊:《卯集上·心字部》《集韵》吕张切,音良。悲也。又《集韵》力让切,音谅。义同。或作悢□。(惊)《唐韵》《集韵》举卿切《正韵》居卿切,□音京。《说文》马骇也。《玉篇》骇也。《易·震卦》震惊百里。《诗·大雅》震惊徐方。《老子·道德经》得之若宠,失之若辱,是谓宠辱若惊。又叶居阳切,音姜。《张籍·祭韩愈诗》月中登高滩,星汉交垂芒。钓车掷长綫,有获齐驩惊。

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

怒:《卯集上·心字部》《唐韵》乃故切《集韵》《韵会》《正韵》奴故切,□奴去声。《说文》恚也。《增韵》愤也。《扬子·方言》楚谓怒曰凭。凭,忍盛貌。小怒曰□。言禁□也。□曰苛,言相苛责也。又□怒,辨讼也。《周礼·地官》凡有□怒者,成之。又马之肥壮,其气愤盈曰怒。《后汉·第五伦传》鲜车怒马。又奋也。《庄子·逍遥游》怒而飞。言大鹏奋起如怒也。又《外物篇》草木怒生。言乗[音chéng]阳气奋出而不可遏也。又威怒也。《礼·曲礼》急缮其怒。〈注〉坚劲军之威怒也。又虎怒则威。《后汉·贾彪传》彪字伟节,兄弟三人,而彪最优。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又怒,东方气也。《史记·天官书》旬始状如雄鸡,其怒青黑。〈注〉怒色青也。又《玉篇》《广韵》《正韵》奴古切《集韵》《韵会》暖五切,□音弩。义同。又叶乃都切,音奴。《楚辞·九章》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颜师古·纠谬正俗曰》怒有二音,诗小雅君子如怒,大雅逢天僤怒,读为上声。邶风逢彼之怒,小雅畏此谴怒,读为去声。今山东河北人但知怒有去声,不知有上声,失其真矣,盖字有动静音,人多不讲,皆此类也,从心从弩省,怒若强弩之发,人怒则面目张起,凡怒当以心节之,故从心奴为怒。

涛:《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说文》大波也。《郭璞·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又《集韵》陈留切,音俦。义同。又是酉切,音受。与□同。水名,在蜀。或作涛。又大到切,音导。与焘同。《说文》溥覆照也。又《韵补》叶陈如切,音除。《柳宗元诗》蒸蒸在家,其父世渔。饮酒不节,死於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