鲂鱼赪尾

鲂鱼赪尾,鲂:鱼名,体似鳊鱼;赪:赤色;赪尾:红色的尾巴。鲂鱼的尾巴红了。比喻人们忧劳国事,非常辛苦,就象鲂鱼尾巴累红了一样。

鲂鱼赪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áng yú chēng wěi
成语简拼
FYCW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魴魚赪尾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鲂:鱼名,体似鳊鱼;赪:赤色;赪尾:红色的尾巴。鲂鱼的尾巴红了。比喻人们忧劳国事,非常辛苦,就象鲂鱼尾巴累红了一样。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辛劳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既而鲂鱼赪尾,四郊多垒。▲北周·庾信《哀江南赋》

成语造句

(1)佛坪中学的幸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鲂鱼赪尾”。

(2)可儿写不出成语“鲂鱼赪尾”,导致语文测试才考了97分。

(3)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鲂鱼赪尾”几个大字。

(4)顺顺不会写成语“鲂鱼赪尾”的最后一个字。

(5)幸姐姐给小精灵和薇薇讲述了“鲂鱼赪尾”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麻经·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分字解释

赪尾

赪尾:1、赤色的鱼尾。晋张协《七命》:『范公之鳞,出自九溪,赪尾丹鳃,紫翼青鬐。』2、比喻忧劳。《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鲂:fáng鱼,形状跟鳊鱼相似而较宽,银灰色,胸部略平,腹部中央隆起。生活在淡水中。

鱼:yú(1)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鱼胶。(2)姓。

赪:chēng 红色。谢眺《望三湖》诗:『积水照赪霞,高台望归翼。』[又] 颜色变红。陆游《养疾》诗:『菊颖寒犹小,枫林晓渐赪。』[赪尾] 1.赤色的鱼尾。2.比喻忧劳。

尾:wěi 1、<名>尾巴。《狼》:『身已半入,只露尻尾。』2、<名>末尾;末端。《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3、<动>跟在后面;跟随。《后汉书·岑彭传》:『嚣出兵尾击诸营。』

鲂:《亥集中·鱼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符方切,音房。《说文》赤尾鱼。或从□作□。《诗·周南》鲂鱼赬尾。〈传〉鱼劳则尾赤。〈疏〉鲂鱼尾本不赤,赤故为劳也。《陆玑疏》鲂鱼,广而薄,肥恬而少力,细鳞,鱼之美者。《尔雅·释鱼》鲂魾。〈注〉江东呼鲂鱼为鯿。一名魾。梁水鲂尤美,故乡语曰:居就粮,梁水鲂。《正字通》鲂鱼小头缩项,阔腹穹脊,细鳞,色青白,腹内肪甚腴。又姓。《姓氏急就篇》汉有鲂山。

鱼:《亥集中·鱼字部》《唐韵》语居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居切,□御平声。《说文》本作□,水虫也。象形,与燕尾相似。〈注〉徐锴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韵会》隷省作鱼。《易·中孚》豚鱼吉。〈注〉鱼者,虫之隐者也。《仪礼·有司彻》鱼□。〈注〉鱼无足翼。《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王舟中。〈注〉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又蠹鱼,亦名衣鱼,本草生,久藏衣帛及书纸中。又《诗·小雅》象弭鱼服。〈传〉鱼服,鱼皮。《陆玑疏》鱼服,鱼兽之皮也。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狸,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又《唐书·车服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辽史·兴宗记》试进士於廷,赐冯立等绯衣银鱼。《金史·舆服志》亲王佩玉鱼,一品至四品佩金鱼,以下佩银鱼。又《左传·闵二年》归夫人鱼轩。〈注〉以鱼皮为饰。又马名。《尔雅·释畜》二目白,鱼。〈注〉似鱼目也。《诗·鲁颂》有驔有鱼。又地名。《左传·僖二年》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鱼,人实逐之。〈注〉鱼,鱼复县,今巴东永安县。又《晋语》夷鼓,彤鱼氏之甥也。〈注〉彤鱼,国名。又姓。《左传·成十五年》鱼石为左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修鱼氏。又与吾同。《列子·黄帝篇》姬,鱼语女。〈注〉姬读居,鱼读吾。又叶鱼羁切,音宜。《徐干·七喻》大宛之牺,三江之鱼。云鶬水鹄,禽蹯豹胎。胎音怡。又叶语鸠切,音牛。《庾阐诗》炼形去人俗,飘忽乗[音chéng]云游。暂憩扶桑阴,忽见东岳鱼。考证:(今以为弓鞬步又者也。)谨照陆玑疏原文步又改步叉。

尾:《寅集上·尸字部》《广韵》《集韵》《正韵》无匪切《韵会》武匪切,□音委。《说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后。《玉篇》鸟兽鱼虫皆有之。又末后稍也。《易·未济》狐濡其尾。《书·君牙》若蹈虎尾。又《诗·邶风》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注〉琐,细。尾,末也。又《战国策》王若能为此尾。〈注〉终也。又东方星名,十八度尾为大辰。又次名。《礼·月令》日月会於鹑尾,斗建申之辰也。又底也。《尔雅·释水》瀵大出尾下。〈注〉尾犹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又《书·尧典》仲春鸟兽孶尾。〈注〉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验其气之和也。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陆县。一名横尾。一曰负尾。又姓。《左传》殷民六族有尾勺氏。又汉刘虞吏尾敦。考证:(《尔雅·释水》瀵大出尾。)谨照原文尾下增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