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安头

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宋·黄庭坚《拙轩颂》:『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头上安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óu shàng ān tóu
成语注音
ㄊㄡˊ ㄕㄤˋ ㄢ ㄊㄡˊ
成语简拼
TSAT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頭上安頭
成语谜语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多余和重复。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多此一举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头上著头、床上安床

成语接龙

1、头上安头→头昏脑闷→闷海愁山→山长水远→远涉重洋→洋洋洒洒→洒心更始→始终若一→一言千金→金谷酒数→数不胜数→数九寒冬→冬裘夏葛→葛屦履霜→霜露之病→病狂丧心→心不由主→主文谲谏→谏争如流→流血漂卤→卤莽灭裂→裂石流云→云屯星聚→聚米为山→山积波委

2、头上安头→头昏眼暗→暗淡无光→光阴似箭→箭不虚发→发踊冲冠→冠屦倒施→施施而行→行同狗彘→彘肩斗酒→酒地花天→天年不遂→遂心如意→意广才疏→疏财尚气→气宇轩昂→昂然自若→若有所失→失魂丧胆→胆小如鼷→鼷鼠饮河→河落海干→干城之将→将飞翼伏→伏法受诛

3、头上安头→头昏眼暗→暗室屋漏→漏尽钟鸣→鸣冤叫屈→屈艳班香→香象渡河→河梁携手→手不释书→书缺有间→间不容息→息事宁人→人间地狱→狱货非宝→宝山空回→回天挽日→日月入怀→怀山襄陵→陵劲淬砺→砺带河山→山中宰相→相得益章→章父荐屦→屦及剑及→及第成名

4、头上安头→头昏眼花→花天酒地→地广人希→希旨承颜→颜筋柳骨→骨化形销→销声匿影→影只形单→单见浅闻→闻名丧胆→胆裂魂飞→飞苍走黄→黄童白颠→颠来播去→去故纳新→新昏宴尔→尔雅温文→文房四艺→艺高胆大→大法小廉→廉而不刿→刿心怵目→目语额瞬→瞬息千变

5、头上安头→头昏眼晕→晕晕沉沉→沉谋重虑→虑周藻密→密约偷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奸摘覆→覆军杀将→将遇良才→才学兼优→优昙一现→现钟不打→打家截舍→舍短取长→长算远略→略无忌惮→惮赫千里→里出外进→进俯退俯→俯首帖耳→耳听八方→方枘圜凿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固不必就上面一截起论,为头上安头之说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六》

成语造句

(1)安良哥哥给珂莺和蓝蓉介绍了“头上安头”的成语典故。

(2)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头上安头”几个大字。

(3)冠冠写不出成语“头上安头”,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4)麦子不会写成语“头上安头”的最后一个字。

(5)永春延清中学的第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头上安头”。

(6)固不必就上面一截起论,为头上安头之说矣。见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分字解释

头:、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上:shàng 1、<名>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2、<形>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名>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4、<形>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5、<动>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6、<副>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7、<动>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8、<动>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9、<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10、<动>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shǎng<名>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上足] (1)徒弟的美称,相当于『高足』。(2)指骏马。[上手] (1)技艺高超的人;高手。(2)先例;榜样。(3)先前经手的人。(4)较尊的位置;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上头] (1)首位;第一。(2)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是成年人象征。娼妓初次接客。

安:ān 1、<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2、<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3、<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5、<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6、<动>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7、<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安厝] 1.安葬.《三国志·蜀书·先主甘皇后传》:『园陵将成,安有期。』2.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红楼梦》:『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安毕,亲友散去。』[安堵] 安居;不受骚扰.《三圉志·魏书·钟会传》:『百姓士民,安旧业。』也作『案堵』『按堵』。

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

上:《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丄《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又《广韵》君也。太上极尊之称。《蔡邕·独断》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号。又上日。《书·舜典》正月上日。〈注〉孔氏曰:上日,朔日也。叶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又姓。汉上雄,明上观,上志。又上官,复姓。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云上于天。《礼·曲礼》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上三千奏牍。又与尙通。《诗·魏风》上慎旃哉。《前汉·贾谊传》上亲,上齿,上贤,上贵。又《匡衡传》治天下者审所上。又《韵补》叶辰羊切,音常。《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霓兮南上。又叶时刃切,音慎。《王微观海诗》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莹。忽乗[音chéng]抟角势,超腾送崖上。又叶矢忍切,音审。《郭璞·游仙诗》翘首望太清,朝云无增景。虽欲思陵化,龙津未易上。《说文》上,高也。指事。时掌切。◎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考证:(《楚辞·九怀》临渊兮汪洋,顾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骑电兮忽上。)谨照原文骑电改骑霓。忽上改南上。

安:《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寒切,案平声。《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谓止於至善也。又宁也,定也。《书·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齐语》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又危之对也。《前汉·贾谊传》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又佚乐也。《礼·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偸。《左传·僖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又《諡法》和好不争曰安。又何也。《礼·檀弓》吾将安仰。《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又与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犹何之於曷,音别义通。又姓。《风俗通》汉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复姓。又州名,春秋时郧国,汉属江夏郡,宋改为安州。又叶乌前切,音烟。《诗·大雅》执讯连连,攸馘安安。又叶於真切,音因。《苏轼·李仲蒙哀辞》矫矫荦荦,自贵珍兮。欺世幻俗。内弗安兮。考证:(《贾谊·治安策》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谨照原书改前汉贾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