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条条大路通罗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
成语简拼
TTDLTLM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條條大路通羅馬
成语英文
There are more ways to the wood than one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殊途同归』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殊途同归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条条大路通罗马”几个大字。

(2)敏敏写不出成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单元测试只得了99分。

(3)小菲不会写成语“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最后一个字。

(4)映涵哥哥给煜红和钰瀚讲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故事。

(5)余干县五雷初中的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6)高一二班副班长游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不必着急。

(7)去闵行体育公园的时候,玉书哥哥给蓝丹和馨翡讲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历史故事。

分字解释

大路

大路:[dàlù] (1)大道。(2)正道,正当途径。亦称『正路』。

罗马

罗马:[luómǎ] 意大利首都和历史名城。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奴隶制大国,它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对后世西方文化有相当影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英] 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条条

条条:[tiáotiɑo] (1)人为制定的一些条文、规定等。我最不喜欢这些条条框框了。(2)纵向的组织系统或领导关系。要干好这项工作,一定要注意条条和块块的关系。

条:tiáo 1、<名>枝条;树枝。《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名>条理。《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名>条款;项目。《战国策·秦策》:『科条既备,民多伪态。』4、<动>通达;通畅。《汉书·礼乐志》:『声气远条。』5、<量>多指长形的物体或列的条项。《旧唐书·刑法志》:『约法为二十条。』[又] 指人的性命。《陈州粜米》:『兀的不送了我这条老命。』[条畅] 顺达通畅。[条陈] 分条陈述,也称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条贯] (1)条理;系统。(2)办事的程序手续。

大:dà 1、<形>与『小』相对。《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2、<形>重要的;重大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大任于斯人。』3、<形>年长的;排列第一的。《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副>表示范围广,数量多。《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副>表示程度深。《董宣执法》:『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tài 1、通『太』,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2、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大方] 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大成] 1.太平,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大。』2.大有成就。《老子·四十五章》:『大若缺,其用不敝。』3.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这谓集大。』

路:lù 1、<名>道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2、<名>途径;门路。《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名>路程;路途。《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名>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宋时相当于现在省;元时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形>衰败;疲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通:tōng 1、<动>通达;通过;通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动>贯通;沟通。《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3、<形>畅通;没有阻隔。《论积贮疏》:『政治未必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4、<动>通报;转达。《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5、<动>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6、<动>流通;交换。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7、<动>交流;交谈。《君子国》:『唐敖见言可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8、<动>通晓;精通。《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9、<副>全部;普遍。《核舟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量>遍。《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通籍] 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指记名在门籍,可以进入宫门。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通籍』。[通家] (1)世交。(2)姻亲;结为姻亲。

罗:luó 1、<名>捕鸟的网,泛指网。《韩非子·难三》:『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2、<动>张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3、<动>招纳;网罗。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所以罗天下之士。』4、<动>罗列;排列;分布。《归田园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5、<名>织得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也指穿这种丝织品的人。《孔雀东南飞》:『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6、<名>细密的筛子,也指用『罗』筛。王禹偁《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罗药幽香散。』[罗缕] 详细;详尽;详尽叙述。[罗织] 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罗掘] 原指被围困后粮食断绝,只好靠张网捉鸟,掘地捕鼠来充饥。后泛指竭力筹措钱财。

马:mǎ 1、<名>家畜。《垓下之战》:『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2、<名>通『码』,筹码。古时计数工具。《礼记·投壶》:『请为胜者立马。』

条:《辰集中·木字部》《广韵》徒聊切《集韵》《韵会》田聊切,□音迢。或作樤。《说文》小枝也。《徐曰》自枝而出也。《诗·周南》伐其条枚。〈传〉枝曰条,干曰枚。又长也。《书·禹贡》厥木惟条。又木名。橘属。《尔雅·释木》柚条。《诗·秦风》有条有梅。《埤雅》柚似橙而大于橘。一名条。又条理也。《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又条然,啸貌。《诗·王风》中谷有蓷,条其歗矣。又条达也。《前汉·郊祀歌》声气远条。又条鬯也。《前汉·律志》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又敎条。《史记·酷吏传》以兴化条。又条奏。《前汉·元帝诏》条奏无有所讳。又条例。《晋书·刘实传》撰《春秋条例》二十卷。颜师古曰:凡言条者,一一而疏举之,若木条焉。又绳也。《礼·亲记》丧冠条属。又八风之一。《易纬通卦验》东北曰条风。又《博雅》条条,扰乱也。又鸣条,地名,在河东郡安邑县。又国名。汉周勃封条侯。又姓。《姓苑》晋有冉闵司空条枚。又《集韵》他雕切,音祧。枝落也。《诗·豳风》蚕月条桑。又痴宵切。义同。又与涤通。《周礼·秋官·之属》条狼氏。〈注〉徒正切,音涤。又叶徒流切,读若头。《陆云·夏府君诔》百行殊揆,君望斯周。栖仪初九,戢翼洪条。

大:《丑集下·大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正韵》度柰切,□音汏。小之对。《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经》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庄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谓大。《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阴阳者,气之大。又初也。《礼·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注〉日初明,击鼓徵召学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礼·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又肥美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宾。〈注〉大,以肥美者特为脔,所以祭也。又过也。《战国策》无大大王。又长也。《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疏〉大,长也。又都大,官名。宋制有两都大,一提举茶马,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序官。又措大,士也。《书·言故事》穷措大,眼孔小,与钱十万贯,塞破屋子矣。又唐大,弓名,见《周礼·夏官》。又四大,地、水、火、风也,见《梵书·圆觉经》。又姓大。廷氏之后,见《风俗通》。又《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忲。易:大和大极。书、诗:大王大师。礼:大羹大牢。□音泰。又《广韵》《集韵》《韵会》□唐佐切,音□。《杜甫·天狗赋》不爱力以许人兮,能绝目以为大。又《集韵》《韵会》《正韵》□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礼·童子不衣裘裳注》郑康成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又叶徒计切,音第。《诗·大雅》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叶厉泄愒败。《正字通》杨慎曰:大无音一驾切者,韵书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考证:(《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治宾。)谨照原文治宾改授宾。”

路:《酉集中·足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赂。《说文》道也。〈注〉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释名》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尔雅·释宫》路,旅途也。〈注〉途即道也。〈又〉一达谓之道路。〈注〉长道。又《尔雅·释诂》路,大也。《诗·大雅》厥声载路。〈笺〉是时声音则已大矣。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路,车也。《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注〉王在焉曰路。《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大路,玉路,祀天车也。〈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又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又弓也。《史记·孝武纪》路弓乗[音chéng]失。又倾□貌。《荀子·富国篇》田畴秽,都邑路。〈注〉路谓无城郭墙垣也。又与辂同。《礼·月令》乗[音chéng]鸾路。《释文》路本又作辂。又姓。《急就篇注》路,水名也。又因为县,在涿郡,居者氏焉。汉有大夫路温舒。又《集韵》正各切,音洛。《前汉·扬雄传》尔廼虎路三嵏以为司马。〈注〉晋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师古曰:落,累也。以绳周遶之也。

通:《酉集下·辵字部》《唐韵》《正韵》他红切《集韵》《韵会》他东切,□统平声。《说文》达也。《正韵》彻也。《易·系辞》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礼·学记》知类通达。又亨也,顺也。《礼·儒行》上通而不困。〈注〉谓仕则上达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节卦》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又畅也。《尔雅》四时和为通正。〈注〉通,平畅也。又总也。《礼·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注〉通计三十年所入之数,使有十年之余也。又开也。《前汉·何武传》通三公官。〈注〉谓更开置之也。又□也。《前汉·夏侯胜传》先生通正言。〈注〉谓□道之也。又凡人往来交好曰通。《前汉·季布传》非长者勿与通。又《陆贾传》剖符通使。又书名。《白虎通》班固着。《风俗通》应劭着。又书首末全曰通。《后汉·崔实传》宜写一通。又凡物色纯者谓之通。《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注〉通帛,无他物之饰也。又通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疏〉司马振铎,将军以下即击鼓,故云通鼓。又井地名。《前汉·□法志》方里为井,井十为通。又《广韵》州名。又《韵会》马矢曰通。《后汉·戴就传》以马通薰之。又《左传·杜预注》旁淫曰通。又叶他郞切,音汤。《东方朔·七谏》身寝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扬。衆[音zhòng]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考证:(《尔雅·释岁》四时通政。)谨按原文作四时和为通正和为二字不可删,今改尔雅四时和为通正。又尔雅无释岁今省。(《白虎通》班彪着。)谨照原书班彪改班固。(又书首末全曰通。《后汉·崔实传》政论一通。)谨照原书政论一通改宜写一通。(《前汉·地理志》方里为井,井十为通。)谨按语出□法志不出地理志,今改□法志。(又马矢曰通。《后汉·戴就传》傅以马通。)谨照原传改以马通薰之。

罗:《未集中·网字部》《广韵》鲁何切《集韵》《韵会》良何切《正韵》朗何切,□音萝。《说文》以丝罟鸟。古者芒氏初作罗。《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诗·王风》雉离於罗。《周礼·夏官·罗氏》掌罗乌鸟。又《类篇》帛也。《释名》罗文,疎罗也。《战国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又《广雅》罗,列也。《楚辞·九歌》罗生兮堂下。〈注〉罗列而生。又国名。《左传·桓十二年》罗人欲伐之。〈注〉罗,熊姓国,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又水名。《史记·屈原传》遂自投汨罗。〈注〉汨水在罗,故曰汨罗。又新罗,东夷国名。《唐书·东夷传》新罗,弁韩苗裔也,居汉乐浪地。又姓。《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又罗罗,兽名。《山海经》北海有兽,状如虎,名曰罗罗。《骈雅》青虎谓之罗罗。又庵罗,果名。《本草》梨之类,色黄,如鹅梨。又《集韵》邻知切,音离。义同。又《集韵》郞佐切,音罗。逻或省作罗。巡也。

马:《亥集上·马字部》《唐韵》《正韵》莫下切《集韵》《韵会》母下切,□麻上声。《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黄帝臣相乗[音chéng]马。马,武兽也,怒也。《正韵》乗[音chéng]畜。生於午,禀火气。火不能生木,故马有肝无胆。胆,木之精气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说卦传》乾为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而生。《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又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注》谓总武事也。又《清夜录》汉制,卿驷马右騑。《前汉·东方朔传》太守,驷马驾车,一马行春。《卫宏·舆服志》诸侯四马,驸以一马。《南史·柳元策传》兄弟五人,□为太守。时人语曰:柳氏门庭,五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又田野浮气曰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日光也。一曰游丝水气。又阳马。《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接以圆方。〈注〉阳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连接或圆或方也。又投壶胜算曰马。《礼·投壶》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注〉立马者,取算以为马,表其胜之数也。谓算为马者,马为威武之用,投壶及射,皆以习武也。又《字汇补》打马,弹碁类也。朱李易安有打马图。又地名。马陉,齐邑。马陵,郑地。□见《左传》。又天马,兽名。有翼能飞。又竈马,虫名。《酉阳亲俎》状似促织,好穴竈旁。今俗呼竈鸡。又马勃,草名。《正字通》生湿地腐木上,一名马疕。韩愈所云牛溲马勃,兼收□蓄是也。又海马,鱼名。牙骨坚莹,文理细如丝,可制为器。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又司马、巫马、乗[音chéng]马,皆复姓。《前汉·沟洫志》谏大夫乗[音chéng]马延年。《孟康曰》乗[音chéng]马,姓也。又《风俗通》有白马氏。又马流。《兪益期曰》马援立铜柱,岸北有遗兵,居寿冷岸,南对铜柱,悉姓马,号曰马流。《方隅胜略》谓马人散处南海,谓之马流。《韩愈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注〉即马流也。一作马留。又门名。《前汉·项籍传注》宫垣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以主事,故总称司马门。又《公孙弘传注》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立於鲁般门外,更名金马门。又亭名。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亭。又《集韵》满补切,音姥。义同。《前汉·石庆传》马字与尾当五。《师古曰》马字,下曲者尾,幷[同并]四点为足,凡五。考证:(《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凡太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谨照原文次序改为: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姓苑》本伯益之后,超奢封马服君,遂氏焉。)谨照原文超奢改赵奢。原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