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政通人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èng tōng rén hé
成语注音
ㄓㄥˋ ㄊㄨㄙ ㄖㄣˊ ㄏㄜˊ
成语正音
通,不能读作『tònɡ』。
成语简拼
ZTRH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政通人咊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近悦远来、众望所归、门庭若市、高朋满座、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安居乐业、政修人和、国泰民安

反义词

颠沛流离

成语接龙

1、政通人和→和而不唱→唱对台戏→戏蝶游蜂→蜂游蝶舞→舞凤飞龙→龙心凤肝→肝胆披沥→沥血叩心→心旷神怡→怡志养神→神差鬼使→使心用腹→腹有鳞甲→甲冠天下→下车伊始→始终若一→一举三反→反正拨乱→乱语胡言→言谈林薮→薮中荆曲→曲尽其妙→妙不可言→言之有物

2、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同源共流→流水无情→情恕理遣→遣兵调将→将天就地→地主之谊→谊切苔岑→岑楼齐末→末如之何→何所不为→为德不终→终身大事→事倍功半→半生不熟→熟能生巧→巧言令色→色衰爱弛→弛高骛远→远虑深谋→谋听计行→行尸走肉→肉颤心惊→惊世震俗

3、政通人和→和风丽日→日诵五车→车量斗数→数见不鲜→鲜蹦活跳→跳丸日月→月下老人→人一己百→百孔千疮→疮好忘痛→痛哭流涕→涕泗交下→下情上达→达权知变→变脸变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不邪视→视如敝屐→屐齿之折→折矩周规→规绳矩墨→墨迹未干→干父之蛊

4、政通人和→和风细雨→雨恨云愁→愁云惨雾→雾集云合→合衷共济→济困扶危→危机四伏→伏首贴耳→耳目闭塞→塞耳盗钟→钟鼎人家→家道小康→康庄大道→道听途说→说白道緑→緑水青山→山崩川竭→竭力虔心→心有灵犀→犀顶龟文→文深网密→密锣紧鼓→鼓舌摇唇→唇鎗舌剑

5、政通人和→和璧隋珠→珠零玉落→落叶归根→根连株拔→拔赵易汉→汉官威仪→仪态万方→方寸已乱→乱坠天花→花朝月夕→夕惕若厉→厉精图治→治病救人→人尽其才→才华横溢→溢于言表→表里如一→一辞同轨→轨物范世→世世代代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清·鲍廷博《青本刻纪事》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政通人和”几个大字。

(2)邓奶奶给外甥囡和小外甥介绍了“政通人和”的典故。

(3)娇娇不会写成语“政通人和”的最后一个字。

(4)军粮城中学的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政通人和”。

(5)小娇写不出成语“政通人和”的拼音。

(6)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无往不利,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那么我们就得提高警觉,避免树立可能的障碍,以及避开现存的障碍。

(7)华年六十,政通人和,天高海阔,虎跃龙骧。

(8)回眸惠风和畅、政通人和;国利民福,天下归心。

(9)如今正值盛世,举国上下政通人和,五湖四海安居乐业。

(10)有政通人和,才有百废俱兴,而百废俱兴了,又体现出政通人和。

(11)范文正公称赞滕子京治岳州时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话说得好!

(12)而陶使君入徐州,亲贤远佞,勤政有方,遂使徐州治下政通人和,民殷国富。

(13)从大环境看,盛世修书,要河清人寿、海不扬波、政通人和,才能坐稳了书桌。

(14)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见清·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

(15)去桐柏县朱庄乡初级中学的路途中,熙瑗哥哥给桂睿和缤曼讲解了『政通人和』的故事。

(16)潘尚到任后,礼贤下士,博采众议,把个通天府治理得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百姓安定,一向太平。

(17)废除弊制,上上下下搞了个天翻地覆,如今的穷州已是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庸官到了富州后谨小慎微。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分字解释

人和

人和:[rénhé] 指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通人

通人:[tōngrén] 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赞》。

政:zhèng 1、<名>政治;政事。《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名>政令;法令。《齐桓晋文之事》:『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3、<名>策略;谋略。《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政教] 政令教化。

通:tōng 1、<动>通达;通过;通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动>贯通;沟通。《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3、<形>畅通;没有阻隔。《论积贮疏》:『政治未必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4、<动>通报;转达。《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5、<动>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6、<动>流通;交换。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7、<动>交流;交谈。《君子国》:『唐敖见言可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8、<动>通晓;精通。《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9、<副>全部;普遍。《核舟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量>遍。《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通籍] 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指记名在门籍,可以进入宫门。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通籍』。[通家] (1)世交。(2)姻亲;结为姻亲。

人:rén 1、<名>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2、<名>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人人;每人。《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名>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人之老。』4、<名>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5、<名>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和:hé 1、<形>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又] 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动>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3、<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4、<形>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5、<介>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6、<介>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7、<连>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hè 1、<动>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动>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和?』huò<动>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政:《卯集下·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之盛切,音正。《说文》正也。《释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易·贲卦》君子以明庶政。《书·舜典》以齐七政。〈传〉日月五星各异政。又《洪范》农用八政。〈疏〉食为八政之首,故以农言之。《周礼·天官·大宰》建邦之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左传·桓二年》政以正民。又《礼·王制》五十不从力政。〈注〉力政,城道之役也。又姓。《广韵》出姓苑。又《集韵》《韵会》□诸盈切,音征。赋也。通作征。《周礼·地官·均人》掌均地政。〈注〉政,读为征。地政谓地守地职之税也。《说文》从攴作政。政字原从攴作。

通:《酉集下·辵字部》《唐韵》《正韵》他红切《集韵》《韵会》他东切,□统平声。《说文》达也。《正韵》彻也。《易·系辞》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礼·学记》知类通达。又亨也,顺也。《礼·儒行》上通而不困。〈注〉谓仕则上达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节卦》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又畅也。《尔雅》四时和为通正。〈注〉通,平畅也。又总也。《礼·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注〉通计三十年所入之数,使有十年之余也。又开也。《前汉·何武传》通三公官。〈注〉谓更开置之也。又□也。《前汉·夏侯胜传》先生通正言。〈注〉谓□道之也。又凡人往来交好曰通。《前汉·季布传》非长者勿与通。又《陆贾传》剖符通使。又书名。《白虎通》班固着。《风俗通》应劭着。又书首末全曰通。《后汉·崔实传》宜写一通。又凡物色纯者谓之通。《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注〉通帛,无他物之饰也。又通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疏〉司马振铎,将军以下即击鼓,故云通鼓。又井地名。《前汉·□法志》方里为井,井十为通。又《广韵》州名。又《韵会》马矢曰通。《后汉·戴就传》以马通薰之。又《左传·杜预注》旁淫曰通。又叶他郞切,音汤。《东方朔·七谏》身寝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扬。衆[音zhòng]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考证:(《尔雅·释岁》四时通政。)谨按原文作四时和为通正和为二字不可删,今改尔雅四时和为通正。又尔雅无释岁今省。(《白虎通》班彪着。)谨照原书班彪改班固。(又书首末全曰通。《后汉·崔实传》政论一通。)谨照原书政论一通改宜写一通。(《前汉·地理志》方里为井,井十为通。)谨按语出□法志不出地理志,今改□法志。(又马矢曰通。《后汉·戴就传》傅以马通。)谨照原传改以马通薰之。

人:《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一人,君也。《书·吕□》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衆[音zhòng],明听予一人诰。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又姓。明人杰。又左人,闻人,俱复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后治内,立为夫人。

和:《丑集上·口字部》(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户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户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