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秋月春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ū yuè chūn fēng
成语注音
ㄑㄧㄡ ㄩㄝˋ ㄔㄨㄣ ㄈㄥ
成语简拼
QYCF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秌月萅風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泛指美好的时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春分秋月

成语接龙

1、秋月春风→风车云马→马革盛尸→尸禄素餐→餐风饮露→露红烟绿→绿林强盗→盗铃掩耳→耳食之言→言不及义→义断恩絶→絶仁弃义→义形于色→色如死灰→灰飞烟灭→灭门绝户→户限为穿→穿杨贯虱→虱处裈中→中风狂走→走骨行尸→尸鸠之平→平原易野→野人献日→日锻月炼

2、秋月春风→风驰云走→走投无计→计斗负才→才华超众→众少成多→多言数穷→穷途之哭→哭哭啼啼→啼饥号寒→寒风刺骨→骨鲠之臣→臣心如水→水到鱼行→行浊言清→清都绛阙→阙一不可→可想而知→知微知章→章句之徒→徒劳无功→功成名就→就汤下面→面缚衔璧→璧坐玑驰

3、秋月春风→风光月霁→霁风朗月→月章星句→句栉字比→比年不登→登台拜将→将门虎子→子曰诗云→云次鳞集→集矢之的→的一确二→二心两意→意气洋洋→洋洋盈耳→耳顺之年→年衰岁暮→暮云春树→树碑立传→传风搧火→火冒三尺→尺寸之功→功高望重→重睹天日→日有万机

4、秋月春风→风流雨散→散兵游勇→勇而无谋→谋事在人→人声鼎沸→沸沸扬扬→扬风扢雅→雅俗共赏→赏贤使能→能屈能伸→伸头探脑→脑满肠肥→肥头大耳→耳顺之年→年近古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载斗量→量才录用→用寒远寒→寒酸落魄→魄荡魂飞→飞龙乘云→云尤雨殢

5、秋月春风→风趣横生→生死肉骨→骨化风成→成双成对→对证下药→药到病除→除旧更新→新益求新→新昏宴尔→尔雅温文→文质彬彬→彬彬文质→质疑辨惑→惑世诬民→民有菜色→色如死灰→灰躯糜骨→骨肉未寒→寒气袭人→人财两空→空前絶后→后台老板→板上砸钉→钉嘴铁舌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明·杨慎《临江仙》词

成语造句

(1)晨晨不会写成语“秋月春风”的最后一个字。

(2)成语秋月春风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含含写不出成语“秋月春风”的拼音。

(4)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秋月春风”几个大字。

(5)深镇镇中学的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秋月春风”。

(6)秀澄叔叔给我们讲述了“秋月春风”的历史故事。

(7)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8)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9)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10)在前往南曹发展中学的时候,宽懋大哥哥给沁润和丹下讲述了『秋月春风』的历史典故

(11)江渚渔樵上,茅屋清舍里,秋月春风过,浊酒喜相逢,青山守望,夕阳轮回……如若哪日,你愿浪迹天涯,我且作陪……

(12)斗鸭池南夜不归,酒阑纨扇有新诗。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今感旧,欲沾衣。可怜人似水东西。回头满眼凄凉事,秋月春风岂得知!

(13)纵览历史长河,见惯秋月春风,因耻笑他人的缺点,羞辱他人,耍匹夫之勇,逞口舌之快而引来大祸的故事数不胜数,让人不胜感慨,扼腕叹息。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分字解释

春风

春风:[chūnfēng] (1)春天的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2)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秋:qiū 1、<名>年成;收成。《尚书·盘庚》:『若农服田穑,乃亦有秋。』2、<名>年。《五蠹》:『穰岁之秋,疏客必食。』3、<名>秋天;秋季。《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名>时机;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娘] 唐代歌女常用名字,泛指美人。[秋水] (1)秋天的水。(2)喻剑。(3)喻境。

月:yuè 1、<名>月亮。《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名>时间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名>月份。《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月旦] 农历每月初一日。品评人物。[月桂] (1)岩桂之一种,四季开花,又名真桂。(2)月亮。

春:chūn 1、<名>春。四季的第一季。《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泛指年。2、<名>年岁,年龄。《苏武》:『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3、<形>春意,生机。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晖] 1.春阳,春光。李白《惜馀春赋》:『见游丝之横路,网春以留人。』2.喻母爱。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寸草心,报得三春。』[春秋] 1.时代名。指《春秋》所记载的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也指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的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指有所褒贬。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春社] 祭祀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春闱] 1.唐、宋礼部试士及明清会试,均在春季举行,称『春闱』。闱,考场。姚合《别胡逸》:『记得春同席试,逡巡何啻十年馀。』2.犹『春宫』。太子所居,也代指太子。陆贽《李勉太子太师制》:『辅翼春,是资教谕。』

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秋:《午集下·禾字部》龝《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又《礼·乡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又秋秋,马腾骧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又春秋,鲁史名。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又姓。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月:《辰集上·月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鱼厥切,音軏。《说文》阙也。太阴之精。《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易·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礼·祭义》月生於西。《公羊传·庄二十五年注》月者,土地之精。《史记·天官书注》月者,阴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训》水气之精者为月。又《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传〉一岁十二月,月三十日,三岁则置闰焉。又《洪范》二曰月。〈传〉所以纪一月。〈疏〉从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礼·礼运》月以为量。〈注〉天之运行,每三十日为一月。又姓。金月彦明首建孔子庙,明洪武中有月辉、月文宪。又外国名。《前汉·霍去病传》遂臻小月氏。又《韵补》叶危睡切。《曹植·七启》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又叶鱼橘切。《黄庭经》洞房灵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焕照入子室。《类篇》唐武后作囝。《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经改作月,中二画连左右,与日月之月异。今俗作月以别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春:《辰集上·日字部》(古文)萅□旾《广韵》昌唇切《集韵》《韵会》枢伦切,□蠢平声。《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周礼·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万物。《公羊传·隐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注〉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曰春。《史记·天官书》东方木主春。《前汉·律正志》阳气动物,於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廼动运。又姓。《何氏姓苑》春申君黄歇之后。又酒名。《唐国史补》酒有郢之富水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东春,刃南之烧春。又花名。《花木考》鸎粟别种名丽春。又《集韵》尺尹切,音蠢。《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张皮侯而栖鹄,则春以功。〈注〉春读为蠢。蠢,作也,出也。

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