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bù jiàn yú xīn
成语简拼
MCQHBJYX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明詧秌毫,不見輿薪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成语用法

作分句;指人眼光短浅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几个大字。

(2)广西宾阳中学的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3)奎奎写不出成语“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拼音。

(4)苹乐叔叔给琬巾和眢媛讲述了“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成语故事。

(5)小唱不会写成语“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分字解释

舆薪

舆薪:满车柴薪,比喻大且易见的事物。《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不见

不见:[bùjiàn] (1)不曾相见。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2)[东西] 见不着;丢失。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明察

明察:[míngchá] 明晰地看到;机警地发觉。明察秋毫。

秋毫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秋毫无犯;明察秋毫。

明:míng 1、<形>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动>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 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4、<动>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动>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6、<形>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7、<名>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 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9、<形>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10、<名>明朝。

察:chá 1、<动>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动>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 <动>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3、<动>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4、<形>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动>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6、<动>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察察] 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察断] 明察判断。《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以辅之,政之隆也。』[察见渊鱼] 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语出《列子·说符》。[察纳] 明察采纳。[察士] 明察事理的人。《韩非子·八说》:『察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察微] 洞悉细微。《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

秋:qiū 1、<名>年成;收成。《尚书·盘庚》:『若农服田穑,乃亦有秋。』2、<名>年。《五蠹》:『穰岁之秋,疏客必食。』3、<名>秋天;秋季。《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名>时机;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娘] 唐代歌女常用名字,泛指美人。[秋水] (1)秋天的水。(2)喻剑。(3)喻境。

毫:háo 1、<名>长而尖的细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名>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之木,生于毫末。』《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名>毛笔。袁宏道《答王百谷》:『方且挥毫命楮,恣意著述。』4、<量>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毫光] 光线四射如毫毛。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见:jiàn 1、<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2、<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4、<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5、<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6、<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7、<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8、<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9、<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0、<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xiàn 1、<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2、<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舆:yú 1、<名>车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2、<名>轿子。《晋书·王导传》:『乘肩舆,具威仪。』3、<动>抬。《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4、<名>大地,常『方舆』连用。《甘藷疏序》:『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舆病] 抱病登车。[舆梁] 可以通车的桥梁。[舆论] 公众的言论。[舆人] 造车之人。众人。古代十等人中第六等,指职位低微的吏卒。[舆台] 下等人。古代十等人中,舆为第六等,台为第十等。泛指地位低下的人。[舆薪] 满车柴薪,比喻大且易见的事物。

薪:xīn <名>柴草。《卖炭翁》:『卖炭公,伐薪烧炭南山中。』成语有『曲突徙薪』。

明:《辰集上·日字部》(古文)朙《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正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清审。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又《广韵》昭也,通也。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启明。〈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曦从事明预。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为盟。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阴精不复明。

察:《寅集上·宀字部》《唐韵》初八切《集韵》《韵会》《正韵》初戛切,□音刹。《说文》覆审也。从宀祭声。《徐铉曰》祭祀必质明。明,察也。故从祭。《广韵》谛也,知也。《李陵·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又《增韵》考也,廉视也。《周礼·秋官·士师注》士,察也,义取察理狱讼之事也。又《唐书·百官志》监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恶,二察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仓廪耗减,四察妖猾盗贼,五察茂才异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幷[同并]纵暴。又昭着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又察察,洁清貌。《史记·屈原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又苛察也。《老子·道德经》其政察察,其民□□。又《晋书·谢安传》弘以大纲,不存小察。又《正字通》偏见曰察。《庄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又姓。吴将军察战,明正德中朝城知县察童。又读作祭。《尙书大传》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后祭。又叶直列切,音彻。《前汉·郊祀歌》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古诗》置我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又叶子例切,音穧。《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集韵》或作詧。考证:(《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子兮。)谨照原文授子改授余。

秋:《午集下·禾字部》龝《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又《礼·乡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又秋秋,马腾骧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又春秋,鲁史名。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又姓。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毫:《辰集下·毛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刀切,音豪。长锐毛也。《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汉·鲍宣传》有益毫毛。又言物细曰秋毫,言毫至秋极纤细也。《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庄子·知北游》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前汉·高帝纪》沛公入关,秋毫无犯。又《谢察微·算经》十丝曰毫,十毫曰厘。《礼·经解》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晋书·虞预传》毫厘之失。又笔谓之毫。《陆机·文赋》或含毫而邈然。《唐书·刘知几传》每记事载言,则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又蘸笔曰濡毫,落笔曰挥毫。又姓。汉毫康,封安阳侯。又修毫,狗名。《西京亲记》李亨好驰骏狗,有修毫、厘睫、白望、青曹之名。《说文》作豪。籀文作毫。《正字通》毫、豪虽通,然《山海经》豪猪可借毫,孟子《豪杰》之士,《淮南子》智过百人谓之豪,当用豪,俗溷为一,非。又《姓谱》毫、豪分二姓。考证:(《陆机·文赋》或含毫而渺然。)谨照原文渺改邈。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见:《酉集上·见字部》《唐韵》《广韵》古甸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经电切,□坚去声。《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賔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又《通监》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又姓。出《姓苑》。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又《集韵》居苋切,音襇。棺衣也。《礼·亲记》实见间,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间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又亲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音fán]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间厠之间。孔颖达云:覵,谓亲也。

舆:《酉集下·车字部》《广韵》以诸切《集韵》《韵会》羊诸切《等韵》云诸切,□音余。《说文》车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为车。〈注〉舆人专作舆,而言为车者,车以舆为主也。《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复为之舆。《韵会》《诗诂》曰:輈轴之上加板以载物,轸、轼、轛、较之所附植,舆,其总名也。又乗[音chéng]舆。《蔡邕·独断》天子所御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音chéng]舆。〈注〉舆,车也。乗[音chéng],载也。又《韵会》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也。又《正韵》堪舆,天地之总名。《前汉·艺文志》《堪舆金匮》十四卷。〈注〉堪,天道。舆,地道。又载而行之之意。《左传·僖十一年》敬礼之舆也。〈注〉谓其载礼以行也。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舆也。又负也。《战国策》百人舆瓢而趋。又《广韵》多也。《集韵》衆[音zhòng]也。《左传·僖二十八年》晋文公听舆人之诵。又《韵会》扶舆,佳气貌。又美称。《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绮靡。又舆人,贱官。《左传·昭四年》舆人纳之。又丘舆,地名。《左传·成四年》郑公子偃败诸丘舆。〈注〉郑地。又平舆。《后汉·郡国志》平舆,属汝南郡。〈注〉古沈子国也。又姓。《韵会》周大夫伯舆之后。又《广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增韵》舁车也。两手对举之车。《集韵》或作轝。《史记·封禅书》作轝。轝字从车从与,作车与。考证:(《后汉·舆服志》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谨照原文后为之舆改复为之舆。(又《广韵》权舆,始也。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也。)谨按广韵无此语,查系韵会。谨将广韵改韵会。

薪:《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息邻切《韵会》斯人切,□音新。《说文》荛也。又柴也。《诗·齐风》析薪如之何。《礼·月令》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周礼·地官·甸师注》大木曰薪。又草亦曰薪。《孟子》毁伤其薪木。《赵岐注》恐其伤我薪草树木也。又采薪亦曰薪。《前汉·□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考证:(《礼·月令》乃代薪为炭。)谨照原文代薪改伐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