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

满目青山,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势大好。

满目青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ǎn mù qīng shān
成语简拼
MMQ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滿目青山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势大好。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或形势等

相关成语

反义词

满目萧然

成语接龙

满目青山→山公启事→事事无成→成竹在胸→胸无成竹→竹篮打水→水深鱼聚→聚少成多→多情多义→义重恩深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八十述怀》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满目青山”几个大字。

(2)德仲叔叔给绵恬和伶芙讲了“满目青山”的历史故事。

(3)健健写不出成语“满目青山”,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

(4)小莲不会写成语“满目青山”的最后一个字。

(5)直二初中的僪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满目青山”。

(6)五月松风,人间无价;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7)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见叶剑英《八十述怀》。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卷:『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分字解释

满目

满目:[mǎnmù] 充满视野。琳琅满目。

青山

青山:[qīngshān]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满:mǎn 1、<动>充满;布满。《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形>充实;充足。《吕氏春秋·审时》:『多秕而不满。』3、<形>自满。《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受益。」』4、<形>全;遍。《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满贯] 钱穿满了绳子。贯,穿钱的绳子。比喻已到最高限度,多指罪恶。

目:mù 1、<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2、<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5、<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论] (1)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2)肤浅之论。

青:qīng 1、<名>蓝色。《劝学》:『青,取之蓝,而青于蓝。』2、<名>深绿色。《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名>青草或青绿色的植被、庄稼。杜甫《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4、<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5、<名>黑色。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灯] 油灯。[青睐] 用黑眼珠看人。喻重视或喜爱。[青庐] 青布搭的幕帐,是古时举行婚礼的地方。[青冥] 青天;蓝天。[青青] 黑沉沉的样子。青葱的样子。[青箱] 谓世传家学。

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满:《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莫旱切《集韵》母伴切,□音懑。《说文》盈溢也。《书·大禹谟》不自满假。〈传〉满谓盈实。《正义》满以器喻,故为盈实。《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衆[音zhòng]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又姓,晋满奋。又《集韵》莫困切,音闷。同懑。《说文》烦也。或省作满。《前汉·霍光传》忧满不食。又《韵补》叶美辨切,音免。《苏轼诗》南都从事亦学道,不恤枯肠夸脑满。问羊他日到金华,应时相将游阆苑。又□、満、□。

目:《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韩诗外传》心之符也。《礼·郊特牲》气之清明者也。易说卦离为目。〈注〉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书·舜典》明四目。〈注〉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又《博雅》视也。凡注视曰目之。《史记·□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动目以谕也。《前汉·高帝纪》范增数目羽击沛公。又含怒侧视也。《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见也。《公羊传·桓二年》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注〉目,见也,斥见其恶也。又称也。《谷梁传·隐元年》段,郑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注〉谓称郑伯。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又节目。《礼·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又题目。《后汉·许劭传》曹操微时,常求劭为己目。〈注〉命品藻为题目。《晋书·山涛传》甄拔人物,各有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凡目。《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事也。又科目。《旧唐书·懿宗纪》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土,有诸科,有武举,常选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又黄目,周彝名。《礼·明堂位》郁尊用黄目。又晖目,鸩鸟也。《淮南子·缪称训》晖目知晏。〈注〉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又比目,鱼名。不比不行。亦谓之鲽。见《尔雅·释地》。又横目,傅草别名。鬼目,苻草别名。俱见《尔雅·释草》。又海外有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见《山海经》。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两峰,峰顶各一池,若天左右目。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目县,属幷[同并]州。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目州隷陇右道。又姓。《潜夫论》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后。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汉·西城传》马耆目宿。《史记·大宛传》作苜蓿。又叶莫笔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跃舟船之檝。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

青:《戌集中·青字部》寈《唐韵》《集韵》《韵会》□仓经切,音鶄。《说文》东方色也。《释名》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书·禹贡》厥土青黎。《荀子·劝学篇》青出之蓝而青於蓝。又神名。《史记·封禅书》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又州名。《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又鸟名。《礼·曲礼》前有水,则载青旌。〈注〉青,青雀,水鸟。又木名。《庾信·步虚词》空青为一林。〈注〉云笈七签,玉清天中有树,似松,名曰空青之林。又《广韵》男青、女青,皆木名。出罗浮山记。又果名。青子,橄榄也。《苏轼诗》纷纷青子落红盐。又药名。《本草纲目》空青,腹中空,破之有浆,治眼疾。一名杨梅青。〈又〉白青,治目疾,色深者为石青,淡者为碧青。淮南子毕万术云:白青,得铁即化为铜。又曾青、绿青、扁青、绿肤青,□详《本草纲目》。又《韵会》竹皮曰青。《后汉·吴佑传》杀青□以写经书。〈注〉以火炙□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又《唐·李肇·翰林志》凡大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又《李绰·岁时纪》上巳曲江禊饮,曰踏青。又姓。《广韵》出何氏姓苑。又复姓三氏,汉有青乌子。又有青牛氏,青阳氏。又《集韵》《韵会》□子丁切。与菁同。《诗·卫风》绿竹青青。〈传〉青青,茂盛貌。《释文》青,子丁反。本亦作菁。又《小雅》其叶青青。《释文》青,子零反。考证:(《荀子·劝学篇》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谨照原文改青出之蓝而青於蓝。

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