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无才

碌碌无才,碌碌:平庸、无能的。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碌碌无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ù lù wú cái
成语简拼
LLWC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碌碌無才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碌碌:平庸、无能的。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相关成语

近义词

碌碌无奇

成语接龙

碌碌无才→才大如海→海底捞月→月满则亏→亏名损实→实非易易→易放难收→收成弃败→败兵折将→将本求财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瑜碌碌无才,诚不足数。▼明·朱之瑜《上长崎镇巡揭》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碌碌无才”几个大字。

(2)大港第二中学的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碌碌无才”。

(3)蕊蕊不会写成语“碌碌无才”的最后一个字。

(4)睿涵哥哥给姗缆和吕英讲了“碌碌无才”的故事。

(5)小花写不出成语“碌碌无才”,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6)瑜碌碌无才,诚不足数。见明·朱之瑜《上长崎镇巡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宋·吴箕《常谈》卷八:『上书昭王,切而不迫;君臣纵谈,观得色变,此岂碌碌无能之人?』

分字解释

碌碌

碌碌:1、平庸无能。《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碌奉其官。』2、车轮声。陆游《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碌满鱼塘。』

碌:lù 见『碌碌』。[碌碌] (1)平庸无能。《史记·酷吏列传》:『九卿碌奉其官。』(2)车轮声。陆游《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风色萧萧生麦陇,车声碌满鱼塘。』

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才:cái 1、<名>才能。《与吴质书》:『其才学足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又] <名意动>以……为才;认为……有才。《促织》:『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面才。』2、<名>有才能的人。《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副>刚刚;仅仅。《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4、能『裁』。裁夺。《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惟王才之。』5、通『财』。金仁杰《追韩信》三折:『恶了秦民,更掳掠民才。』[才笔] 文才。《魏书·裴延儁传》:『涉猎坟史,颇有才。』[才力] 1.财力。鲍照《芜城赋》:『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雄富,士马精妍。』2.才智与能力。《晋书·长沙王又传》:『又身长七尺五寸,开朗果断,才绝人,虑心下士。』[才略] 才干与谋略,也作『材略』。《汉书·杜周传》:『窍见朱博忠信勇猛,才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才情] 才思;才华。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五:『才百巧斗风光,却关雕花刻叶忙。』[才人] 1.有才能的人。王融《报范通直》:『三楚多秀士,江上复才。』2.宫中女官员,多为妃嫔的称号。杜甫《哀江头》:『辇前才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3.宋元称编撰杂剧话本的作者或说话艺人为才人。[才子] 古指德才兼备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八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才子佳人] 称有才貌的男女。

碌:《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卢谷切,音禄。《说文》石貌。又《集韵》力角切,音荦。碌□,石地不平也。又龙玉切,音录。石青色。又与录通。碌碌,随从之貌。《史记·酷吏传赞》九卿碌碌奉其官。《论语注》碌碌,庸人。又《老子·道德经》不欲碌碌如玉。〈注〉喻少也。

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才:《卯集中·手字部》《唐韵》昨哉切《集韵》《韵会》《正韵》墙来切,□音裁。《说文》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书正伪》才,木质也。在地为木,既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余。从木省。别作材,非。又天地人为三才。《易·系辞》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一曰能也。《礼·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论语》才难,不其然乎。《前汉·武帝纪》其令州县举茂才异等。《唐书·百官志》择人以四才。《邵尧夫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又质也,力也。《诗·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传〉多材也。《孟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近思录》性出於天,才出於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又姓。明尙书才宽。又《集韵》通作材。《说文》材,水挺也。从木,才声。《徐曰》木劲直可用,故曰入山抡可为材者。人之有才,义出於此。又《正韵》与才通。古用才为才始字。《晋书·谢混传》才小冨贵,便豫人家事。又与裁通。《战国策》惟王才之。又与财通。《前汉·扬雄传》财足以奉宗庙。又《集韵》将来切,与哉同。亦始也。《尔雅·释诂疏》哉,古文作才。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又作代切,音再。义同。又叶即由切,音遒。《焦氏·易林》季子多才,使我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