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两三三

两两三三,①指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两两三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ǎng liǎng sān sān
成语注音
ㄌㄧㄤˇ ㄌㄧㄤˇ ㄙㄢ ㄙㄢ
成语简拼
LLS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兩兩三三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①指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形容数目不多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三三两两

反义词

密密麻麻

成语接龙

1、两两三三→三茶六饭→饭囊衣架→架肩击毂→毂击肩摩→摩顶放踵→踵足相接→接风洗尘→尘羹涂饭→饭坑酒囊→囊锥露颖→颖脱而出→出乖弄丑→丑类恶物→物阜民康→康庄大道→道尽途穷→穷泰极侈→侈侈不休→休牛散马→马上房子→子虚乌有→有文无行→行合趋同→同床共枕

2、两两三三→三五成群→群雄逐鹿→鹿驯豕暴→暴露无遗→遗风古道→道学先生→生夺硬抢→抢地呼天→天理昭昭→昭昭在目→目注心营→营营逐逐→逐近弃远→远亲近邻→邻女詈人→人涉卬否→否终则泰→泰山梁木→木石心肠→肠肥脑满→满腔热枕→枕戈寝甲→甲冠天下→下气怡声

3、两两三三→三浴三衅→衅稔恶盈→盈科后进→进退无依→依草附木→木干鸟栖→栖冲业简→简贤任能→能征惯战→战不旋踵→踵迹相接→接踵比肩→肩摩踵接→接连不断→断发纹身→身外之物→物阜民丰→丰姿绰约→约法三章→章句小儒→儒雅风流→流水无情→情不自禁→禁暴诛乱

4、两两三三→三翻四覆→覆盂之安→安闲自得→得婿如龙→龙骧凤矫→矫情饰诈→诈痴佯呆→呆似木鸡→鸡犬不安

5、两两三三→三头两日→日积月累→累土至山→山河襟带→带厉河山→山珍海错→错上加错→错彩镂金→金刚努目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凄凉江夏秋风里,两两三三鬼火青。▼胡韫玉《哭唐守楩集放翁句》

(2)…宁府阴谋不轨,亲诣其宫,真君降箕笔云:三三两两两三三,杀尽江南一檐耽。荷叶败时黄菊绽,大明依旧镇江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成语造句

(1)成语两两三三和「兢兢乾乾」一样,都是叠字成语。

(2)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两两三三”几个大字。

(3)奎奎写不出成语“两两三三”的拼音。

(4)小嘉不会写成语“两两三三”的最后一个字。

(5)盐山县第二中学的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两两三三”。

(6)胤豪哥哥给梓芬和熈思介绍了“两两三三”的成语典故。

(7)在去弥勒大佛的高铁上,操阿姨给叮叮和小朋友们讲解了『两两三三』的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今冀粥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相抵。』元·杨载《宿浚仪公湖亭》诗:『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分字解释

两:liǎng 1、<形>成双的;成对的。《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2、<数>二。《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3、<副>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4、<量>重量单位。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为一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5、<量>双,用于鞋袜等。《诗经·南山》:『葛屦五两。』liàng<量>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两。』[两端] (1)事物的两头;两方面。(2)模棱两可;观望不定。[两舌] 言语反覆;搬弄是非。[两曜] 日和月。[两造] 指诉讼双方,即原、被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两:《子集下·入字部》《唐韵》《正韵》良奖切《集韵》《韵会》里养切,□良上声。《说文》再也。《易·系辞》兼三才而两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联系不散,有九事也。又《韵会》匹也。《左传·闵二年》重锦三十两。〈注〉三十匹也。又车数曰两。《后汉·吴佑传》载之兼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又《玉篇》二十四铢为两。又《鸡林类事》四十曰麻两。又《史记·平准书》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又《南史·齐和帝纪》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两。又《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百两御之。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