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郭同舟

李郭同舟,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李郭同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ǐ guō tóng zhōu
成语注音
ㄌㄧˇ ㄍㄨㄛ ㄊㄨㄙˊ ㄓㄡ
成语简拼
LGTZ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李郭同舟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李郭同船、李郭仙舟

成语接龙

1、李郭同舟→舟车劳顿→顿腹之言→言传身教→教学相长→长计远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收云散→散阵投巢→巢倾卵破→破愁为笑→笑里藏刀→刀头舔蜜→蜜里调油→油然而生→生聚教训→训练有素→素昧平生→生死骨肉→肉食者鄙→鄙俚浅陋→陋巷箪瓢→瓢泼大雨→雨愁烟恨

2、李郭同舟→舟车劳顿→顿腹之言→言近意远→远亲近邻→邻女窥墙→墙上泥皮→皮里春秋→秋高气肃→肃然起敬→敬老慈幼→幼学壮行→行同能偶→偶变投隙→隙大墙坏→坏法乱纪→纪群之交→交口称誉→誉不绝口→口出大言→言清行浊→浊质凡姿→姿意妄为→为丛驱雀→雀屏中选

3、李郭同舟→舟车劳顿→顿开茅塞→塞翁之马→马耳东风→风靡云蒸→蒸蒸日进→进退两难→难如登天→天生天杀→杀马毁车→车在马前→前古未闻→闻风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代桃僵→僵桃代李→李郭仙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之当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诵一时

4、李郭同舟→舟车劳顿→顿口无言→言必有中→中馈犹虚→虚心平意→意料之外→外宽内明→明扬侧陋→陋巷箪瓢→瓢泼大雨→雨收云散→散带衡门→门当户对→对客挥毫→毫发不爽→爽然若失→失魂丧胆→胆小如豆→豆萁燃豆→豆分瓜剖→剖幽析微→微言大义→义形于色→色色俱全

5、李郭同舟→舟车劳顿→顿口无言→言谈林薮→薮中荆曲→曲突徙薪→薪桂米珠→珠璧联辉→辉光日新→新愁旧恨→恨之入骨→骨肉离散→散灰扃户→户曹参军→军法从事→事出有因→因难见巧→巧伪趋利→利害攸关→关门闭户→户限为穿→穿花纳锦→锦胸绣口→口腹之累→累教不改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侯车骑者弱项肩累迹,几如荀陈会坐,李郭同舟。东汉风流,再见今日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李郭同舟”几个大字。

(2)昊昊写不出成语“李郭同舟”的拼音。

(3)洪滔大哥哥给亦缓和学菲介绍了“李郭同舟”的历史典故

(4)浦口桥林中学的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李郭同舟”。

(5)小多不会写成语“李郭同舟”的最后一个字。

(6)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侯车骑者弱项肩累迹,几如荀陈会坐,李郭同舟。东汉风流,再见今日也。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成语故事

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分字解释

李:lǐ 1、<名>一种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圆形可食。《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2、<名>一种果实,即李子。《诗经·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名>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李代桃僵] 原意以桃李喻兄弟,言桃李能共患难,讽弟兄却不能同甘共苦。后转用为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之意。[李下] 语出《乐府诗集·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不正冠。』以后单用或与『瓜田』合用,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郭:guō 1、<名>外城(在城门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木兰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2、<名>泛指城墙或城。《江南春绝句》:『水村山郭酒旗风。』《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3、<名>物体的四周。《汉书·食货志》:『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肉:指钱边。好:指钱孔。)

同:tóng 1、<形>相同;一样。《赤壁之战》:『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2、<形>同一。《殽之战》:『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3、<动>一致;统一。《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4、<动>附和;随同。《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5、<动>参与;干预。《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6、<副>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同案] 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同寮] 一起任职的官吏,即『同僚』。[同年] (1)同岁;同年龄。(2)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3)朋友。

舟:zhōu 1、<名>船。《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又] 乘船;坐船。《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动>环绕。《诗经·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舟楫] (1)船和浆,泛指船只。(2)比喻辅佐大臣。[舟师] (1)水军。(2)船家。

李:《辰集中·木字部》(古文)杍《唐韵》《正韵》良以切《集韵》两耳切《韵会》良士切,□音里。《说文》果名。《素问》东方木也。《尔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诗·小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又《韵会》世荐士谓之桃李。《刘向·说苑》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谓狄仁杰,桃李皆在公门,正用此事。又《博雅》行李,关驿也。又与理通。《左传·僖十三年》行李之往来。《周语》行李以节逆之。《泊宅编》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荧惑为李。《徐广注》内则理兵,外则理政。又司理,□官,亦称司李。《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法。《管子·法法篇》臯陶为李。又檇李,春秋吴地。又姓。《风俗通》伯阳之后。考证:(《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治。)谨照原文治改法。

郭:《酉集下·邑字部》《唐韵》《正韵》古博切《集韵》《韵会》光镬切,□音椁。《广韵》内城外郭。《释名》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白虎通》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又《正韵》国名。《春秋·庄二十四年》赤归于曹郭公。《公羊传》赤者何,盖郭公也。又姓。《玉篇》王季之后,亦曰虢叔之后。《正字通》郭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称郭公,因为氏。《春秋传》:攻虢则虞救之。《公羊》作郭,《左》《谷》《孟子》作虢,异字转音相近也。又《五音集韵》苦郭切。与廓同。考证:(《春秋·庄二十四年》赤归于曹郭公。《谷梁传》赤者何,盖郭公也。)谨按赤者何二句出公羊传,谷梁改公羊。

同:《丑集上·口字部》《唐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音桐。《说文》合会也。《玉篇》共也。《广韵》①也。《易·同人》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书·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广韵》齐也。《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既同。又聚也。《诗·小雅》兽之所同。〈传〉同犹聚也。又和也。《礼·礼运》是谓大同。〈注〉犹和也,平也。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阳声者,六同合阴声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铜。言助阳宣气,与之同也。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诗·小雅》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又爵名。《书·顾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又州名。《广韵》汉冯翊地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韵会》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又《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又《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又通作童。《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又《释文》徒贡切,音洞。与詷同。《礼·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则言旁作同。汉魏之时,字义如此,今则总为一字。又叶徒黄切,音唐。《□琳·答客难》六合咸熙,九州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①字作北下□。考证:(司马法曰,成为终,终十为同。)谨照周礼注原文终十改十终。

舟:《未集下·舟字部》《唐韵》《集韵》《正韵》职流切《韵会》之由切,□音周。《说文》船也。《释名》舟言周流也。《易·系辞》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书·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尔雅·释水》天子造舟。〈注〉比船为桥。〈又〉诸侯维舟。〈注〉维连四船。〈又〉大夫方舟。〈注〉倂两船。〈又〉士特舟。〈注〉单船。《扬子·方言》关西谓之船,关东谓之舟。今吴越皆谓之船。《世本》黄帝臣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吕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经》滛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物理论》化〈彳瓜〉作舟。《束皙·发蒙记》伯盆作舟。又《正韵》载也。又《韵会》带也。《诗·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瑶,鞞琫容刀。〈传〉舟,带也。又尊下台,若今时承盘。《周礼·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正字通》一说古彝有舟,设而陈之,为礼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诸其中而注之。舟与彝二器相须,犹尊之与壷,缾之与罍。先儒谓舟形如盘,若舟之载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汉敦足舟,□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虚设以承彝也。形制详博古图。又地名。《左传·襄十四年》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人自臯舟之隘要而击之。〈注〉臯舟,吴险厄之道。又《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注〉息舟,楚邑。又《哀二十一年》请除馆于舟道。〈注〉舟道,齐地。又覆舟,山名。《淮南子·地形训》维出覆舟。又官名。《礼·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注〉舟牧,主舟之官也。又姓。《左传》晋有大夫舟之侨。又与周通。《周礼·冬官考工记》作舟以行水。〈注〉故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为舟。又《韵补》叶陟鱼切,音朱。《道藏歌》玉龟七宝林,唱赞愿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又《诗·大雅》何以舟之。《朱注》之遥反。与下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