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脍炙人口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注音
ㄎㄨㄞˋ ㄓㄧˋ ㄖㄣˊ ㄎㄡˇ
成语正音
脍,不能读作『huì』;炙,不能读作『jiǔ』。
成语简拼
KZRK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膾炙人口
成语辨形
脍,不能写作『烩』;炙,不能写作『灸』。
成语谜语
拿筷子吃饭
成语英文
win universal praise
成语日文
人口(じんこう)にかいしゃする
成语法文
être l'objet de l'admiration générale
成语德文
allgemeine Anerkennung finden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释义

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人间美味,『脍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语出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後亦用『脍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

成语辨析

一、[辨]炙,音ㄓˋ,指烧烤的肉。不可写作『灸』。二、脍炙人口和『喜闻乐见』;都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称赞的意思。不同在于脍炙人口含义广;除了含有人们普遍传诵意思外;还可指受人喜爱的肉菜;『喜闻乐见』只表示『受人喜爱』;语义比脍炙人口窄。

成语用法

一、1、[义]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类]用在『广受欢迎』的表述上。[例](1)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2)这家的小笼汤包脍炙人口,许多人慕名而来,天天高朋满座。2、[义]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褒义。[类]用在『广受欢迎』的表述上。[例](1)李白〈静夜思〉一诗脍炙人口,几乎人人会背。(2)谈到武侠小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於金庸的作品。(3)凡一代文学作品,有脍炙人口者,亦有默默无闻者。3、[义]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褒义。[类]用在『广受欢迎』的表述上。[例](1)〈阳明春晓〉是首脍炙人口的国乐曲子。(2)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2)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二、作谓语、定语;指作品等。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脍炙海内、脍炙天下、脍炙一时、流脍人口、口碑载道、百听不厌、喜闻乐见、喜闻乐道、爱不释手、交口称誉

反义词

乏善可陈、平淡无味

关联成语

脍炙天下、脍炙海内、流脍人口、脍炙一时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〇·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着,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又「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皆脍炙人口。』

(2)《花月痕·第一回》:『不想寻常歌伎中,转有窥其风格倾慕之者,怜其沦落系恋之者!一夕之盟,终身不改,幸而为比翼之鹣,诏於朝,荣於室,盘根错节,脍炙人口。』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乔景叔世宁己酉岁以楚藩参入贺万寿,余时见之,短而髯,温然长者也。所有行卷,仅百余篇耳,颇脍炙人口。』

(4)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5)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非特意语天出,尤工於用字,故卓然为一代冠,而历世千百,脍炙人口。』

(6)《宣和书谱·卷一〇·行书四·韩偓》:『所着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7)《朱子语类·卷一〇九·朱子·论取士》:『不知时文之弊已极,虽乡举又何尝有好文字脍炙人口?』

(8)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此词脍炙人口,盛传於世。』

(9)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姑言其浅处。如少陵〈黑鹰〉、曹唐〈病马〉,其中有人;袁凯〈白燕〉诗,脍炙人口,其中无人,谁不可作?画也,非诗也。』

(10)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先生名朴,字见素。生於钓台,而长於瓯、闽,与李建州频、方处士干为诗友,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源)

(11)宋·杨亿〈西崑酬唱集序〉:『时今紫微钱君希圣、秘阁刘君子仪并负懿文,尤精雅道,雕章丽句,脍炙人口。』

(12)这家的小笼汤包脍炙人口,许多人慕名而来,天天高朋满座。

(13)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4)凡一代文学作品,有脍炙人口者,亦有默默无闻者。

(15)谈到武侠小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於金庸的作品。

(16)李白〈静夜思〉一诗脍炙人口,几乎人人会背。

(17)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18)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19)〈阳明春晓〉是首脍炙人口的国乐曲子。

成语造句

(1)“吉祥花”学生合唱团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天路》,作为祖国的60岁生日献礼。

(2)《霸王别姬》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

(3)《辛普森一家》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美国电视动画系列节目,2007年也被制作成了一部电影。

(4)巴斯卡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祷文,能帮助每一个信徒面对人生的各种任务。

(5)百老汇一直以其脍炙人口的戏剧影响着全世界。

(6)贝贝写不出成语“脍炙人口”,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7)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脍炙人口”几个大字。

(8)当时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没有流传下来。

(9)动画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在中国已经发展了70多年的时间了,期间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

(10)稿页将被放大到墙上展示,其中不乏斯嘉丽那句脍炙人口的宣誓:“不管怎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11)尽管这句老话脍炙人口,但新研究发现,它已经不再有分量。

(12)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脍炙人口、百多年来久演不衰的优秀传统戏,经过许多京剧名家的加工和锤炼,现已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唱腔流派。

(13)脍炙人口的传统京剧《白蛇传》讲的是源自明朝的故事。

(14)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有不少描写,以唐李白的《蜀道难》最脍炙人口。

(15)两项活动受到了当地艺术家们的支持,他们对脍炙人口的可口可乐音调和音乐电视作出了自己的混音效果。

(16)每次阅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时,都能使我置身于春之雅境,感受到春景的美妙。

(17)说实在的,“知己知彼”很可能是《孙子兵法》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话,也最常被引用。

(18)虽然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也拥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消费品品牌,但日本在媒体方面成功的案例非常罕见。

(19)虽然他的写作生涯只有15年,然而他却写出了100多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20)为了记住一小撮东西(采购单,手机号,几个名字,备忘录等等),试着把它们编进一首脍炙人口的歌里,Vorderman建议。

(21)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爱情名言。

(22)尉奶奶给两个外甥囡讲了“脍炙人口”的典故。

(23)我记起果戈理《死魂灵》将近结尾的脍炙人口的一段文字。

(24)小朗不会写成语“脍炙人口”的最后一个字。

(25)新榕中学的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脍炙人口”。

(26)一代代学子都被要求背诵鲁迅脍炙人口的作品和词句。

(27)译者在遵循“三美”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细细揣摩、选择、提炼与再创造,乃能译出脍炙人口的精美之作。

(28)由于他这番话脍炙人口,后来建成的断头台虽然不是由他发明或设计,却以「吉约坦」为名。

(29)这儿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足见他们之能称霸一时绝非幸致,完全是因为他们的一念之仁而得人心之故。

(30)中国人善于总结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的脍炙人口的口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成语典源

唐·林嵩〈周朴诗集序〉(据《全唐文·卷八二九·林嵩》引)乾符七年,闽城殒贼。悲夫!先生名朴,字见素。生於钓台,而长於瓯、闽,与李建州频、方处士干为诗友,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注](1)闽城:地名。地约当今福建省福州市。(2)殒贼:被贼所杀。指周朴遇黄巢之乱,於闽城遇害身亡。(3)朴:周朴(?~西元878),字见素,唐朝时人。工为诗,隐居嵩山,无功名之念。後避居福州,黄巢陷闽,欲用朴,朴不从,遂为黄巢所杀。朴为诗极尽雕琢,当时诗家称『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4)钓台:山名。地约当在今福建省闽侯县南。(5)瓯、闽:地名。瓯,地约当今浙江省永嘉县。闽,地约当今福建省福州市。(6)李建州频:即李频,唐朝时人,生卒年不详。睦州寿昌人,累迁至都官员外郎,僖宗时为建州刺史。(7)方处士干:即处士方干,唐朝时人,生卒年不详。字雄飞,睦州清溪人。其诗作清润小巧,为人有清才,隐居镜湖,日以诗酒自娱。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曾与曾参为两父子,曾死后,曾参为悼念父亲曾而不吃羊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成语典故

唐僖宗乾符年间,周朴因遇黄巢之乱,不屈从黄巢而被杀。朴死後,僧人楼浩蒐其诗百篇,编成《周朴诗集》二卷。唐人林嵩为《周朴诗集》写了一篇序文,文中说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纵心灵於山林宇宙之中,视富贵如浮云。与当时的建州刺史李频、处士方干结为诗友,其间往来之诗作,都是『脍炙人口』,为人所称美传诵的好作品。文中『脍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後则亦用来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

分字解释

人口

人口:(1)居住在一定地区内的人的总数:这个区的人口有一百三十多万。(2)一户人家的人的总数:他们家人口不多。

脍:kuài <名>细切的肉食。《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炙:zhì 1、<动>烤(肉)。古乐府《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2、<名>烤的肉。李白《侠客行》:『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人:rén 1、<名>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2、<名>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人人;每人。《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名>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人之老。』4、<名>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5、<名>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脍:《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外切,音侩。《说文》细切肉也。《玉篇》肉细切者为脍。《释名》脍,会也。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已,乃会合和之也。《韵会》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礼·曲礼》脍炙处外。又《博雅》脍,割也。又《广韵》鱼脍。《诗·小雅》炰龞脍鲤。又《韵会》国名。尧欲伐宗脍。宗脍,小蕃国。《集韵》或从鱼。鱠。

炙:《巳集中·火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之石切,音只。《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诗·小雅·瓠叶传》炕火曰炙。《书·泰誓》焚炙忠良。〈疏〉焚,炙,俱烧也。又《诗·大雅》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传〉赫,炙也。〈疏〉王肃云:我阴知汝行矣。乃反来赫炙我,欲有以退止我言者也。又亲近也。《孟子》况於亲炙之者乎。〈注〉亲近而薰炙之也。又《玉篇》热也。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之夜切,音蔗。义同。又《唐韵正》古音之恕反。《枚乗[音chéng]·兔园赋》於是从容安步,鬭鸡走兔,俛仰钓射,煎熬炮炙,极乐到暮。射音树。又叶陟略切。《诗·小雅》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音fán]或炙。《朱传》踖,叶七略反,硕,叶常约反,俱与末句万寿攸酢酢字叶。又有兔斯首,燔[音fán]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又《大雅》醓醢以荐,或燔[音fán]或炙。嘉殽□臄,或歌或咢。《朱注》荐,叶即略反。《说文》籀文作□。枚乘《菟园赋》。

人:《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一人,君也。《书·吕□》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衆[音zhòng],明听予一人诰。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又姓。明人杰。又左人,闻人,俱复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后治内,立为夫人。

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