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像止啼

射像止啼,比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

射像止啼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è xiàng zhǐ tí
成语注音
ㄕㄜˋ ㄒㄧㄤˋ ㄓㄧˇ ㄊㄧˊ
成语简拼
SXZT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射像止嗁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明·汤显祖《紫箫记·边思》:『二位将军有射像止啼之勇,有薄糜餐革之忠。』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射像止啼”几个大字。

(2)多多写不出成语“射像止啼”的拼音。

(3)佛教黄允畋中学的瓜尔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射像止啼”。

(4)小皓不会写成语“射像止啼”的最后一个字。

(5)雪瑶哥哥给新翡和佳邑讲解了“射像止啼”的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分字解释

射:shè 1、<动>射箭;用弓射击。《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又] 用枪炮射击;用火器发射。《三元里抗英》:『炮火火箭纷纷打射贡院。』2、<动>喷射。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3、<动>照射。徐宏祖《楚游日记》:『光由隙中下射,宛如钩月。』4、<动>猜度;猜谜。《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5、<动>追求;谋求。《南史·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射势,颇累清淡。』yì 1、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2、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像:xiàng 1、<名>肖象;相貌。《后汉书·赵岐传》:『又自画其像。』2、<动>相似;好像。《荀子·强国》:『影之像形也。』[又] 随;依顺。《荀子·议兵》:『像上之志而安乐之。』3、<名>法式;榜样。屈原《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

止:zhǐ 1、<名>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趾』。2、<动>停止。《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又] <动使动>使……停止。《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3、<动>住下。《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4、<动>留住。《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5、<动>阻止。《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6、<动>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7、<副>通『只』。只是;仅仅。《黔之驴》:『技止此耳。』《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8、<助>用于句未,表示感叹。《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啼:tí 1、<动>叫;鸣。《游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江畔独步寻花》:『自在娇莺恰恰啼。』《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动>哭;放声哭。《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投之江中,婴儿啼。』《口技》:『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射:《寅集上·寸字部》《唐韵》神柘切《集韵》食夜切《韵会》《正韵》神夜切,□蛇去声。《说文》弓弩发於身,而中於远也。《礼·射义》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又射之为言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中矣。又射义有大射,賔射,燕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曰白矢,曰参连,曰剡注,曰襄尺,曰井仪。详《郑司农注》。又《广韵》羊谢切《集韵》《韵会》《正韵》夤谢切,□音夜。仆射,秦官名。《汉官仪注》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课之,故名。师古曰:射本如字读,今音夜,盖关屮语转为此音也。朱子曰:礼仆人师扶左,射人师扶右。周官大仆之职,仆射之名,盖起於此。汉献帝始分置左右仆射,唐改左右匡政,又改左右相。又《广韵》《集韵》□食亦切,音实。《增韵》以弓弩失射物也。又指物而取曰射。《论语》弋不射宿。又《蜀志》孟光曰:吾好直言,每弹射利病,为世所嫌。欧阳氏曰:泛而言射,则在去声,以射其物而言,则在入声。《正字通》以为曲说,非。又《广韵》羊益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益切,□音睾。《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正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又叶当故切,音妒。《诗·小雅》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又叶於略切,音约。《诗·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楚辞·天问》封豨是射。叶下若。《说文》本作□。从身从矢。或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考证:(《礼·射义》射之为言绎也。各绎己之志也,故射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中。)谨照原文改: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中矣。

像:《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徐两切《集韵》《韵会》《正韵》似两切,□音象。形象也,肖似也。又摹仿也。《易·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荀子·议兵篇》像上之意。通作象。

止:《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诸市切,音芷。《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曰》初生根干也。又《广韵》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静也。《礼·玉藻》口容止。〈注〉不妄动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唯止能止衆[音zhòng]止。又已也,息也。《论语》止吾止也。《史记·酷吏传》寇盗不为衰止。又居也。《诗·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为止。《书·益稷》安汝止。《孔传》言当先安好恶所止。《正义》曰:止谓心之所止。《大学》云: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好恶所止,谓此类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谓。又留也。《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又行师营曰止,暂待曰次。又凡战而被获曰止。《左传·隐十一年》公与郑人战於狐壤,止焉。《杜注》内讳获,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辂秦伯将止之。又容止。《诗·鄘风》人而无止。〈笺〉止,容止。无止则无礼节也。《孝经·圣治章》容止可观。又举止。《齐书·张欣泰传》欣泰着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又俗谓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郑奕敎子《文选》。其兄曰:莫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又乐器。《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注〉止者,其椎名也。《书·益稷》合止柷敔。《郑注》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又鸟集亦曰止。《诗·小雅》载飞载止。又三止,三礼也。《班固·幽通赋》嬴取威於百仪兮,姜本支乎三止。〈注〉谓齐之先伯夷典三礼也。又语辞。《诗·周颂》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又首止,卫地名。在陈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齐侯会王世子于首止。又与趾同。《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经》韩流麟身,渠股豚止。《郭注》止,足也。《前汉·郊祀歌》获白麟,爰五止。《师古注》止,足也。时白麟足有五蹄。

啼:《丑集上·口字部》(古文)謕《说文》同嗁。《礼·丧大记》主人啼。《谷梁传·僖十年》丽姬下堂而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