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天害理

丧天害理,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丧天害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àng tiān hài lǐ
成语注音
ㄙㄤˋ ㄊㄧㄢ ㄏㄞˋ ㄌㄧˇ
成语简拼
STHL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喪天害理
成语英文
utterly devoid of conscience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违背天道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同]伤天害理

成语接龙

1、丧天害理→理不忘乱→乱头粗服→服牛乘马→马尘不及→及笄年华→华星秋月→月中折桂→桂折兰摧→摧枯拉朽→朽条腐索→索隐行怪→怪诞诡奇→奇花异草→草草收兵→兵不污刃→刃迎缕解→解甲休兵→兵强将勇→勇往直前→前覆后戒→戒骄戒躁→躁人之死→死求白赖→赖有此耳

2、丧天害理→理不忘乱→乱作一团→团花簇锦→锦瑟华年→年衰岁暮→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人清致→致之度外→外柔内刚→刚戾自用→用舍行藏→藏锋敛鋭→鋭挫气索→索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咄怪事→事缓则圆→圆顶方趾→趾踵相错→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章父荐屦→屦及剑及

3、丧天害理→理所不容→容光焕发→发财致富→富可敌国→国计民生→生灵涂地→地上天宫→宫邻金虎→虎子狼孙→孙庞斗智→智勇双全→全能全智→智穷才尽→尽情尽理→理所必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话长说短→短褐不完→完美无缺→缺一不可→可泣可歌→歌莺舞燕

4、丧天害理→理直气壮→壮气吞牛→牛骥共牢→牢什古子→子子孙孙→孙康映雪→雪案萤灯→灯蛾扑火→火上弄冰→冰心一片→片语只辞→辞富居贫→贫无立锥→锥处囊中→中饱私囊→囊空如洗→洗髓伐毛→毛发不爽→爽心豁目→目击耳闻→闻雷失箸→箸长碗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顾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老残游记·第七回》:『话说老残与申东造议论玉贤正为有才,急於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於如此,彼此叹息一回。』

(2)欺负狐儿寡妇,丧天害理。▲巴金《春》六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丧天害理”几个大字。

(2)楚楚写不出成语“丧天害理”,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

(3)淙淙不会写成语“丧天害理”的最后一个字。

(4)而山初中的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丧天害理”。

(5)练阿姨给小宛和小朋友们介绍了“丧天害理”的成语故事。

(6)欺负狐儿寡妇,丧天害理。见巴金《春》六。

(7)话说老残与申东造议论玉贤正为有才,亟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彼此叹息一会。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老残游记》第七回:『话说老残与申东造议论玉贤正为有才,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分字解释

丧:sàng 1、<动>丧失;失去。《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动>丧亡;灭亡。《六国论》:『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3、<动>葬;安葬。《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sāng<名>丧事。《殽之战》:『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害:hài 1、<动>伤害;危害。《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2、<动>杀害。《中山狼传》:『先生曰∶「不害狼乎?」』3、<名>祸害;害处。《毛遂自荐》:『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原君》:『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4、<名>妨害;妨碍。《柳毅传》:『无惧,固无害。』5、<动>妒忌。《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hé 1、<名>什么;哪些。《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2、<动>通『遏』,阻止。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谁敢害吾意者。』3、<代>何不。《孟子·梁惠王上》:『时日害丧?予与汝偕亡。』

理:lǐ 1、<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3、<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5、<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6、<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8、<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理气] 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丧:《丑集上·口字部》《广韵》《正韵》苏浪切《集韵》《韵会》四浪切,□桑去声。《玉篇》亡也。又《正韵》失位也。《论语》二三子何患於丧乎。〈注〉丧,失位也。《左传·昭二十四年》昭公曰:丧人不佞。又《广韵》息郞切《集韵》《韵会》《正韵》苏郎切,□音桑。《正韵》持服曰丧。《礼·檀弓》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又〉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释文》上丧字平声,下丧字去声。又《广韵》丧,器也,今谓之柩。《礼·曲礼》送丧不踰境。又姓。《广韵》楚大夫丧左。《说文》本作□。《广韵》亦作□。

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害:《寅集上·宀字部》《唐韵》何盖切《集韵》《正韵》下盖切《韵会》合盖切,□孩去声。《说文》伤也。从宀从口。言从家起也。丯声。《徐曰》祸尝起於家,生於忽微,故害从宀。《增韵》利,害之对。又残也,祸也。《易·谦卦》鬼神害盈而福谦。《系辞》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又《周语》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又妨也。《左传·桓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又要害。《战国策》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弗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北收要害之郡。又忌也。《史记·燕世家》燕昭王使乐毅约赵楚伐齐,诸侯害齐湣王骄暴,皆许之。〈注〉害犹言患之也。又《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又《集韵》《类篇》□何割切,音曷。何也。《尔雅·释言》盍也。〈注〉盍,何不也。或作害,与曷盍通。《诗·周南》害澣害否。〈注〉害,何也。《书·大诰》王害不违卜。〈注〉害作曷。又叶古诣切,音系。《诗·邶风》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叶上逝。又《贾谊·旱云赋》□亩枯槁而失泽兮,坏石相聚而为害。叶下涕。《前汉·眭两夏侯京翼李叙传》疑殆匪阙,违衆[音zhòng]忤世。浅为悔尤,深作敦害。俗作害。害字丯声,俗从丰作。

理:《午集上·玉字部》《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又《增韵》肤肉之间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又姓。《五音集韵》臯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正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考证:(《周语》行理以节逆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注国语者,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改为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