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之谗

三至之谗,谗:谗言,坏话。形容经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诽谤性言语。

三至之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zhì zhī chán
成语简拼
SZZC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三至之讒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谗:谗言,坏话。形容经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诽谤性言语。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三至之谗”几个大字。

(2)畅畅不会写成语“三至之谗”的最后一个字。

(3)大营第三中学的呼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至之谗”。

(4)库雅喇叔叔给耀耀和他的同学讲述了“三至之谗”的典故。

(5)小风写不出成语“三至之谗”,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分字解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至:zhì 1、<动>来到;到达。《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形>达到顶点。《订鬼》:『二者用精至矣。』3、<形>周到。《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4、<副>极;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连>至于。《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至如] 至于,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至于] (1)达到。(2)达到……的结局。(3)连词,表示别提一事。

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谗:chán 1、<动>说别人的坏话。《屈原列传》:『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2、<名>毁谤别人的话;谗言。《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名>说别人坏话的人。《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谄] 说好人的坏话。[谗间] 说坏话离间他人。《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小人赵岩、张汉杰等用事,大臣宿将多被谗。』[谗箭] 喻谗言伤人如箭。[谗邪] 指谗言邪说。[谗谀] 1.毁谤诬陷。班固《汉书·邹阳传》:『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而二国以危。』2.挑拨离间、阿谀奉承的小人。《韩非子·安危》:『赏于无功,使谗以诈伪为贵。』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至:《未集下·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脂利切《正韵》支义切,□音挚。《说文》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玉篇》来也。《诗·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礼·乐记》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注〉至,来也。又《玉篇》达也,由此达彼也。《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诗·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又极也。《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谓至极也。又《系辞》易其至矣乎。《庄子·逍遥游》故曰:至人无己。〈注〉至极之人。又善也。《礼·坊记》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注〉至,犹善也。又大也。又《易·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注〉冬至,阴之复也。夏至,阳之复也。《正字通》夏至曰日长至,是日书漏刻五十九,夜四十一,先此漏刻尚五十八。日之长于是而极,故曰日长至,至取极至之义。吕览十二纪:仲夏月,日长至是也。冬至亦曰日长至,是日书漏刻四十一,夜五十九,过此书漏即四十二刻。日之长,於是而始,故亦曰日长至。至取来至之义。礼郊特牲曰:郊之祭,迎长日之至是也。然吕览於仲冬则又曰日短至。黄震曰:世俗多误冬至为长至,不知乃短至也。据此说,短至宜为冬至,亦谓之日长至者,阳之始长也,扶阳抑阴之义也。又至掌,虫名。《尔雅·释虫》蛭蝚至掌。《亢仓子·臣道篇》至人忘情。又《集韵》《韵会》□徒结切,音咥。单至,轻发貌。《列子·力命篇》墨杘单至。又《韵补》叶职日切,音窒。《诗·豳风》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又叶章移切,音支。《梁武帝拟古诗》日期久不归,乡国旷音辉。音辉空结迟,半寝觉如至。叶上期丝。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谗:《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士咸切《集韵》《韵会》《正韵》锄咸切,□音馋。《说文》谮也。《玉篇》佞也。《正字通》崇饰恶言,毁善害能也。《书·舜典》朕堲谗说殄行。《庄子·渔父篇》好言人之恶谓之谗。《荀子·修身篇》伤良曰谗。《说苑·臣术篇》蔽善者,国之谗也。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卷舌六星中,一曰天谗,主巫医。又鼎名。《左传·昭三年》谗鼎之铭。〈疏〉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於甘谗之地,故曰谗鼎。又《广韵》《集韵》士忏切《韵会》《正韵》士监切,□馋去声。义同。又叶鉏弓切,音崇。《楚辞·九叹》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行叩诚而不阿兮,遂见排而逢谗。又叶银炎切,音严。《梁鸿·适吴诗》欲乗[音chéng]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竞举枉兮错直,咸先佞兮唌唌。唌音延。又《俗书证误》从二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