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贞九烈

三贞九烈,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三贞九烈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zhēn jiǔ liè
成语注音
ㄙㄢ ㄓㄣ ㄐㄧㄨˇ ㄌㄧㄝ ˋ
成语简拼
SZJL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三貞九烈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封建社会赞誉妇女的贞烈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三从四德、九烈三贞、三贞五烈

成语接龙

三贞九烈→烈火真金→金钗换酒→酒后茶余→余业遗烈→烈火烹油→油腔滑调→调和阴阳→阳奉阴违→违强陵弱→弱肉强食→食不果腹→腹心之患→患得患失→失魂荡魄→魄荡魂摇→摇席破座→座无虚席→席不暇暖→暖衣饱食→食案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若辈一经用了手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2)…其法种种不一。总之,若辈一经用了手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甚至以男作女,暗中奸…——清·李汝珍《镜花缘》

(3)…起来坐着,叫声:『姨妈!我此刻不伤心了。甚么三贞九烈,都是哄人的说话;甚么断鼻割耳,都是古人的呆气!…——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不知公主意思如何。唉,这位公主性子高傲,她是三贞九烈、娇生惯养的黄花闺女,便是太后和皇上也让她三分…——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保大爷给铮铮和可可讲了“三贞九烈”的成语典故。

(2)灏灏写不出成语“三贞九烈”,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

(3)辉辉不会写成语“三贞九烈”的最后一个字。

(4)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三贞九烈”几个大字。

(5)景县青兰中学的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贞九烈”。

(6)甚么三贞九烈,都是哄人的说话;甚么断鼻割耳,都是古人的呆气!

(7)总之,若辈一经用了手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

(8)去往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中学的面包车上,淑石叔叔给艳辰和业厦讲了『三贞九烈』的历史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分字解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贞:zhēn 1、<动>占卜。《周礼·春官·天府》:『以贞来岁之媺恶。』2、<形>坚定,有操守。《史记·赵世家》:『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又] 特指封建礼压迫束缚妇女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妇女不改嫁等。《史记·田单列传》『贞女不更二夫』3、<形>正。《尚书·太甲下》:『万邦以贞。』

九:jiǔ 1、<数>九。2、<数>泛指多数或多次。《齐桓晋文之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九泉] (1)深渊。(2)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指阴间。[九天] (1)指天的中央和八方。(2)指天的最高处。(3)道家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九原] (1)山名,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为晋代卿大夫的墓地。(2)指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九州] (1)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具体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2)泛指中国。[九族] 九代家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身、子、子孙、曾孙、玄孙。《左传·桓公六年》注认为『九族』是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以及自己的同族。

烈:liè 1、<形>火势猛。[引] 猛烈;强烈。《赤壁之战》:『火烈风猛,船往如箭。』《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2、<动>放火烧;燃烧。《窦娥冤》:『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3、<名>功绩;功业。《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4、<名>威力。《秋声赋》:『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5、<形>壮烈;刚毅。《谭嗣同》:『呜呼,烈矣。』6、<形>厉害;严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这祸之烈至此哉。』[烈士] (1)指重义轻生的刚强之人。(2)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3)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死祖] 对祖先的敬称。烈,功业显赫。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贞:《酉集中·贝字部》《唐韵》陟盈切《集韵》《韵会》知盈切,□音祯。《说文》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徐曰》《周礼》有大贞礼,谓卜人事也。又《易·乾卦》元亨利贞。〈疏〉贞,正也。又《文言》贞者,事之干也。《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疏〉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其正。又《书·洪范》曰贞,曰悔。〈传〉内卦曰贞,外卦曰悔。又《礼·檀弓》故谓夫子贞惠文子。〈疏〉諡法,外内用情曰贞。又《释名》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又木名。《本草》女贞,木名。苏颂曰:女贞,负霜葱翠,故贞女慕其名。一名冬青。

九:《子集上·乙字部》《唐韵》《正韵》举有切《集韵》《韵会》己有切,□音久。数也。《说文》阳之变也。《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列子·天瑞篇》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又算法曰九九。《韩诗外传》齐桓公设庭爎待人士,不至。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曰:九九薄能耳,君犹礼之,况贤於九九者乎。〈注〉若今九章算法。又《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又《史记·驺衍传》中国之外,有赤县神州者九。又九之为言多也。《公羊传·僖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言叛者衆[音zhòng],非实有九国也。宋赵鹏飞曰:会葵丘惟六国,会咸牡丘皆七国,会淮八国,犹汉纪谓叛者九起也。又阳九,戹也。《左思·吴都赋》世际阳九。〈注〉阳戹五,阴戹四,合为九。又姓。又复姓。《何氏姓苑》岱县人,姓九百,名里。又秦穆公时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马,见《列子》。又隷书防诈伪,凡纪数,九借用玖。《□绦曰》洪容斋五笔,九作久,阳数九为老久义也。玖,黑色玉也。借作玖,非。又《韵会》渠尤切,音仇。国名。《史记·殷本纪》九侯。〈注〉音仇。又《集韵》《正韵》□居尤切,音鸠。聚也。《论语》九合诸侯。《庄子·天下篇》禹亲操橐[音tuó]耜,以九亲天下之川。〈注〉九,读纠。纠合错亲,使川流贯穿注海也。九与鸠纠勼□通。

烈:《巳集中·火字部》(古文)煭《唐韵》《正韵》良辥切《集韵》《韵会》力蘖切,□音列。《说文》火猛也。《玉篇》热也。《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又《诗·郑风》火烈具举。〈传〉烈,列也。〈笺〉列人持火具举,言衆[音zhòng]同心。又《尔雅·释诂》烈,业也。《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传〉汤有功烈之祖,故称焉。又《诗·小雅》烝衎烈祖。〈笺〉烈,美也。又《尔雅·释诂》烈,光也。《诗·周颂》休有烈光。又《尔雅·释训》烈烈,威也。《诗·小雅》烈烈征师。〈笺〉烈烈,威武貌。又《诗·小雅》忧心烈烈。〈笺〉烈烈,忧貌。又《诗·小雅》南山烈烈。〈传〉烈烈然至难也。〈疏〉値时寒甚,视南山则烈烈然,怆其至役之劳苦,而情以为至难也。又《尔雅·释诂》烈,余也。〈注〉□郑之间曰烈。《扬子·方言》晋卫之间曰烈。又《诗·大雅·云汉序》宣王承厉王之烈。〈笺〉烈,余也。又《孟子》於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注〉於今为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馈也。又《韵会》毒也。《前汉·公孙弘传》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又《战国策》闻弦者,音烈而高飞。〈注〉烈,猛也。又《扬子·方言》烈,暴也。《史记·酷吏传》皆以酷烈为声。又《諡法》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又《集韵》忠烈也。《韵会》刚正曰烈。《史记·伯夷传》烈士徇名。又《聂政传》乃其□亦烈女也。又《尔雅·释草疏》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烈。又《通典·兵制》五人为烈,烈有头目。详火字注。又姓。《拾遗记》烈裔工画。又与裂通。《前汉·王莽传》军人分烈莽身支节。又《唐韵正》古音例。《诗·豳风》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栗烈,寒气也。又《大雅》载燔[音fán]载烈,以兴嗣岁。〈传〉贯之加于火曰烈。《杨戏杨季休赞》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注〉克,苦代反。◎按字汇引此云:叶力质切。非。朱子於诗七月生民烈字,俱云:叶力制反。唐韵正直以为古音例。所引经传子集甚详,皆确有明据,应从之。又与厉通。《诗·大雅》烈假不瑕。《释文》烈,郑作厉。力世反。又《礼·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鲁语作列山。左传作烈山。《水经注》赐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一穴,相传神农所生处,故礼谓之烈山氏。《唐韵正》庄子齐物论,厉风济,则衆[音zhòng]窍为虚。厉即烈字。又音赖。见《诗·大雅·烈假注》郑虔读。又与冽通。《诗·小雅》有冽氿泉。〈疏〉七月云:二之日栗冽,是冽为寒气也。《说文》本作□。列烈二字原从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