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掾

三语掾,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三语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yǔ yuàn
成语简拼
SYY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三語掾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三语掾”几个大字。

(2)巩大爷给壮壮和仔仔讲了“三语掾”的历史典故

(3)林林写不出成语“三语掾”的拼音。

(4)天台三合中学的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语掾”。

(5)小风不会写成语“三语掾”的最后一个字。

(6)去兴坪古镇的飞机上,国奶奶给小孙囡和外甥讲了『三语掾』的历史故事。

(7)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见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分字解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语:yǔ 1、<动>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名>话;言论。《琵琶行》:『又闻此语重唧唧。』3、<名>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齿寒。」』yù<动>告诉。《为学》:『贫者语于富者曰……』[语次] 谈话之间。

掾:yuàn <名>古代属官的通称。《史记·曹相国世家》:『秦时为沛狱掾。』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语:《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鱼举切《集韵》偶举切《韵会》鱼许切《正韵》偶许切,□鱼上声。《说文》论也。《徐曰》论难曰语。语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为语,吾,语辞也。言者直言,语者相应答。《释名》叙也。叙己所欲说也。《易·颐卦》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诗·大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礼·亲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注〉言,自言己事也。语,为人论说也。《家语》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又国名。《别国洞冥记》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善语国。又《广韵》牛倨切《集韵》牛据切《韵会》《正韵》鱼据切,□鱼去声。《广韵》告也。《增韵》以言告人也。《左传·隐元年》公语之故。《论语》居,吾语女。又敎戒也。《鲁语》主亦有以语肥也。又地名。《前汉·闽粤王传》钱唐榬终古斩徇北将军为语儿侯。《孟康注》语儿,越中地也。今吴南亭是。《师古曰》语,或作篽、籞。

掾:《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以绢切《集韵》《韵会》兪绢切,□缘去声。《说文》缘也。一曰官属。《玉篇》公府掾史也。《六书故》掾乃属官通称。《前汉·萧何传》为沛主吏掾。《音义》正曰掾,副曰属。《后汉·百官志》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又《马援传》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晋书·元帝纪》辟掾属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又《正韵》倪甸切,音砚。义同。《正字通》秦汉官皆有掾属,今州郡佐贰曰掾,读若钏,即穿字去声。正韵切音非。又《集韵》重缘切,音传。□掾,驰逐也。◎按史记货殖传,□椽其间,此引作掾,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