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五次

三回五次,指多次。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小官平日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太守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

三回五次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ān huí wǔ cì
成语注音
ㄙㄢ ㄏㄨㄟˊ ㄨˇ ㄘㄧˋ
成语简拼
SHWC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三迴五次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多次。

成语用法

作状语;形容次数很多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三番五次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2)…二五遍使人来叫,做娘的只是说未得好。张员外见三回五次叫他不来,猜道:『心是别有去处。张胜自在家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3)…直中直,须防人不仁!」原来俺叔父不是个好人,三回五次只教俺静坐。莫出外闲行,原来干这勾当。出家人成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5)…顿了苏三。自己却去窝伴皮氏,陪吃夜饭。被皮氏三回五次催赶,沈洪说:『我去西厅时,只怕大娘着恼。』皮氏…——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6)…道:『请官人进里面拜茶。』许宣心下迟疑。青青三回五次,催许宣进去。许宣转到里面,只见四扇暗桐子窗,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休信他们哄你。先生道:『如何作耍?』白娘于三回五次发落不去,焦躁起来,道:『你真个会捉蛇?只怕你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8)…热肚皮贴一贴,救妾性命。』长老初时不肯,次后三回五次,被红莲用尖尖玉手解了裙裤。此时不由长老禅心不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第爷爷给他的两个外甥讲解了“三回五次”的成语故事。

(2)华川中学校的乐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三回五次”。

(3)可儿写不出成语“三回五次”的拼音。

(4)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三回五次”几个大字。

(5)麦子不会写成语“三回五次”的最后一个字。

(6)武松三回五次谦让告辞,张都监那里肯放,定要武松一处坐地。

(7)知县吃他三回五次来禀,遮掩不住,只得差人去宋江下处捉拿。

(8)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见《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9)原来哥哥被害一事,倒不干蔡九知府事,都是黄文炳那厮三回五次点拨知府,教害二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小官平日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太守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

分字解释

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回:huí 1、<动>旋转;回旋。《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动>运转;运行。《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3、<动>掉转;改变方向。《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4、<形>回环;曲折。《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5、<动>返回;回归。《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6、<动>回复;答复。《柳毅传》:『脱获回耗,虽死必谢。』7、<形>奸邪。《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回。』8、<量>次。杜甫《漫兴》:『渐老逢春能几回?』[回风] 旋风。[回肠] 心中辗转,比喻离愁不解。[回天] (1)比喻权势大。(2)古代称皇帝为天,凡能谏止皇帝改变主意的叫回天。

五:1、wǔ数目,四加一后所得。2、wǔ我国民族音乐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次:cì 1、<动>临时驻扎和住宿。《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2、<动>按顺序排列,次序。《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在排列上次一等。《<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4、<动>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5、<量>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次。』《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次。』[次第] 1.次序;顺序。《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2.依次;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之二:『次寻书札,呼儿检赠诗。』3.状态;规模。刘桢《赠徐幹》:『起坐失次,一日三四迁。』4.转眼;顷刻。白居易《观幻》:『次花生眼,须臾烛遇风。』5.光景;情形。卢祖皋《宴清都》:『江城次,笙歌翠合,绮罗香暖。』[次舍] 1.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之众寡。』2.行军中的止息营地。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相地形,处次,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次韵] 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始于唐元稹、白居易。《宋史·毕士安传》:『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赐焉,当时以为宠。』

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回:《丑集上·囗字部》《唐韵》户恢切《集韵》《韵会》《正韵》胡隈切,□音洄。《说文》从囗,中象回转之形。《徐锴曰》浑天之气,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阴阳五行,回转其中也。又《说文》邪也,曲也。《诗·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礼·礼器》礼饰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又《正韵》返也。《后汉·蔡邕传》回途要至,俯仰取容。又《广韵》违也。《诗·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注〉回犹违也,言不违命也。又《诗·大雅》昭回于天。〈注〉昭,明。回,旋也。又屈也。《后汉·卢植传》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议不回。又徘回。《说文》徘徊本作裵回。宽衣也,取其裵回之状。《张衡·思□赋》马倚輈而徘回。〈注〉言踟踌不进也。又低回,纡衍貌。《史记·孔子世家赞》适鲁,观仲尼车服礼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汉·扬雄传》大道低回。又姓。《韵会》古贤者方回之后。《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续。又地名。《后汉·郡国志》右扶风有回城,名曰回中。又通作回。《荀子·儒效篇》图回天下於掌上。又通作廻。《史记·邹阳传》墨子廻车。又《正字通》回回,国名。西域大食国种也。明丘濬曰:国在玉门关外万里,□隋间入中国。金元以后,蔓延滋甚,所至辄相亲守,其所谓敎门者尤笃,今在在有之。又《集韵》《韵会》□户贿切,音悔。绕也。《左传·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读上声。又《集韵》《韵会》□胡对切,音缋。《前汉·赵充国传》回远千里。〈注〉回谓路迂回也,音胡悔反。又畏避也。《前汉·王温舒传》即有避回。〈注〉谓不尽意,捕击盗贼。又《盖宽饶传》刺举无所回避。〈注〉回□读若讳。俗作囬。

五:《子集上·二字部》《唐韵》《韵会》疑古切《集韵》《正韵》阮古切,□音午。《增韵》中数也。《易·系辞》天数五,地数五。《书·武成》列爵惟五。《诗·鄘风》良马五之。又格五。《后汉·梁冀传》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注〉行棊相塞谓之簺,簺有四采,簺白乗[音chéng]五是也。至五即格不得行。又《辛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又十五夜曰三五。《谢灵运诗》期在三五夕。《崔曙诗》秒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又姓。汉五京。又第五,五鹿,皆复姓。崔曙《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次:《辰集下·欠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四切,音佽。《说文》不前不精也。《徐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左传·襄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又师止曰次。《左传·庄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书·泰誓》戊午,王次于河朔。又位次。《周礼·春官》大史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疏〉谓执行祭祀之书,各居所掌位次也。《左传·襄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又次舍。《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衆[音zhòng]寡。《郑注》次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诸庐者,舍其所居寺。〈又〉宫伯,授八次八舍之职事。〈注〉郑司农云:庶子卫王宫,在内为次,在外为舍。又凡舍皆曰次。《左传·襄二十六年》师陈焚次。《杜注》次,舍也。焚舍,示必死。又安行旅之处为旅次。《易·旅二爻》旅即次。又处也。《鲁语》五□三次。〈注〉次,处也。三次,谓朝、野、市。又张幄於所止之处亦曰次。《周礼·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郑注》次谓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谓接祭退俟之处。又《仪礼·士冠礼》賔就次。《郑注》次,门外更衣处。必帷幕簟席为之。又市亭也。《周礼·地官》司市,于思次以令市,而听大治大讼。涖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注〉思次,若今市亭也。介次,市亭之属。别小者也。郑司农云:次,市中□楼。又星之躔舍为次。《礼·月令》日穷于次。〈注〉次,舍也。正义曰:谓去年季冬,日次於□枵,从此以来,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穷尽,还次□枵,故云日穷於次。又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次之与辰,上下相值。如星纪在丑,斗牛之次。□枵在子,虚危之次。又胷中曰胷次。《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於胷次。〈注〉次,中也。又席间曰席次。《孔稚圭·北山移文》眉轩席次。又至也。《史记·酷吏杜周传》内深次骨。〈注〉李奇曰:其用罪,深刻至骨。又造次,犹言草次。急遽貌。《论语》造次必於是。《前汉·河间献王传》造次必於儒者。又编发为首饰之名。《仪礼·士昏礼》女次纯衣纁袡。〈注〉次,首饰,今时髲也。〈疏〉《周礼》追师掌后之首服副编次。言次第发长短为之,如髲鬄也。别作□。又鸡次,楚典名。《战国策》蒙谷献鸡次之典而百官治。又水名,在高平。《水经注》若水与石门水合,水有五原,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又诸次,山名。亦水名。《山海经》有大次山,小次山。又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是山多木无草。又居次,匈奴女号,若汉公主。《前汉·常惠传》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匈奴传》王昭君长女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又姓。《吕氏春秋》荆有勇士次非,亦作佽。又《集韵》资四切,音恣。楡次,地名。《广舆记》楡次,县属太原府。又《集韵》《正韵》□津私切,音咨。次且,欲前不前也。《易·夬卦》其行次且。《易经考异》作□跙,王、郑、马皆作趦趄。又湑次,汉县名,在武威郡。《孟康曰》次音咨。又《集韵》才资切,音慈。具次,山名,通作茨。又《楚辞·九叹》今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息悲。次亦叶慈。考证:(《仪礼·士冠礼》女次纯衣纁袇。)谨照原文士冠礼改士昏礼。袇改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