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的金翅雀属、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浏览

黄雀的图片

黄雀(学名:Carduelis spinus,英文名:Eurasian Siskin)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又名黄鸟、金雀、芦花黄雀。雄鸟头顶黑色,翼斑黑黄相间;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下体有浅黑色斑纹。雄鸟飞翔时可显示出鲜黄的翼斑、腰和尾基两侧。分布于南欧至埃及、东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及嫩芽为食,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

中文学名:黄雀

拉丁学名:Spinus spinus

英文俗名:Eurasian Sisk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黄雀属(Spin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also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4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金翅雀属鸟类

另外,黄雀也泛指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雀科(Carduelidae)金翅雀属(Carduelis)的约20种具褐色条纹的黄色小鸟。世界性分布,从寒冷的北部地区到好望角和合恩角。嘴圆锥形,尾短叉。在田间成群觅食杂草籽,飞行时常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如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翅和尾有黄横斑黑顶,淡黄色胸。

外形特征

黄雀 黄雀

体型甚小(11.5厘米)的雀鸟。特征为嘴短,翼上具醒目的黑色及黄色条纹。

成体雄鸟的顶冠及颏黑色,头侧、腰及尾基部亮黄色。

雌鸟色暗而多纵纹,顶冠和颏无黑色。

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翼斑多橘黄色。与所有其他小型且色彩相似的雀的区别在嘴形尖直。成鸟体长110-120毫米,体重12-14克。

当年幼鸟,背部羽色甚似雌鸟,但其后颈部有淡赤褐色横斑;眼后方、颈侧、喉及胸微具黄色横斑,但并不相连;下体纵纹较成鸟更多。幼鸟雄性的背部纵纹明显,幼年雌鸟的头及背羽褐色较重。第二年夏末秋初,幼鸟体羽全部换齐,羽色全同于成鸟。

黄雀雄鸟,来源 黄雀雄鸟,来源 黄雀雌鸟,来源 黄雀雌鸟,来源

生活习性

黄雀雄鸟 黄雀雄鸟

黄雀繁殖在中国东北部地区,迁徙途径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在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过冬。

黄雀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多栖息于柳、杨、榆等大树的顶端。偶见栖于针叶林或灌丛间。在华北地区的冬季,过去曾见百只大群出没取食,近来甚难见到如此的大群黄雀。飞行力甚强,飞行时其翅膀多作快速鼓动,常循看直线前进。

食性 黄雀雄鸟 黄雀雄鸟

黄雀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食多种昆虫,嫩芽及杂草子实等。

野生黄雀捕食部分害虫并采食大量杂草种子,有利于农林业生产。黄雀的羽色较艳丽,而且体态活跃,灵巧多姿,叫声悠扬动听。

生长繁殖

黄雀:雄鸟 黄雀:雄鸟

野生黄雀营巢于林间较高的树上,雌鸟是营巢的主力,巢以蛛网、苔藓、各种野蚕茧、细草茎、草根及各种纤维缠绕编织而成,巢内垫以软纤维、兽毛、鸟羽等。

巢似深杯状,雌鸟担任孵卵,雄鸟在孵化期中替雌鸟觅食。每巢4~6卵,孵化期约14天,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育雏任务,但雌鸟育雏任务大于雄鸟。

地理分布

黄雀:地理分布图 黄雀:地理分布图

黄雀(学名:Carduelis spinus)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分布于南欧至埃及、东至日本、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在山区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以及在平原多在杂木林和河漫滩的丛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