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鸽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环境、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浏览

岩鸽的图片

岩鸽(学名:Columba rupestris,英文名:Hill Pigeon)是鸽鸠科鸽属的鸟类。

岩鸽(学名:Columba rupestris,英文名:Hill Pigeon)为鸽形目鸠鸽科鸽属的鸟类,俗名野鸽子、横纹尾石鸽、山石鸽。腰部和近尾端处各具有一道白斑。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朝鲜、亚洲、阿富汗、尼泊尔、印度、锡金,包括中国大陆的东自黑龙江、西抵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区多岩石和峭壁的地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部达乌尔地区。注意原鸽(Rock Pigeon)也常译作岩鸽。

中文学名:岩鸽

拉丁学名:Columba rupestris

英文俗名:Hill Pigeon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鸽属(Columba)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岩鸽:形态特征图 岩鸽:形态特征图 岩鸽:形态特征图 岩鸽:形态特征图

雄鸟体长可达32~35厘米。雌鸟较小,长达23~34厘米。头和颈呈灰蓝色,肩和上胸、颈基以及喉、胸等部分都带有铜绿色的金属光泽,形成显著颈环。尾羽呈灰黑色,先端黑色。嘴黑色,脚朱红色。两翅折合时有2条明显的黑色横翅斑带。雌鸟羽色略暗,不如雄鸟鲜丽。

中等体型(31厘米)的灰色鸽。翼上具两道黑色横斑。体羽似家鸽,但于腰部和近尾端处各具有一道白斑。

虹膜-浅褐色;嘴-黑色,蜡膜肉色;脚-红色。

叫声:反复的咯咯声如人在打嗝。起飞和着陆时发出高调的咕咕颤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岩鸽与原鸽(以及家鸽)的区别:岩鸽非常似原鸽,但腹部及背色较浅,尾上有宽阔的偏白色次端带,灰色的尾基、浅色的背部及尾上的此带成明显对比。而家鸽由于经过人工培育,品种多,个体羽色差异大。

亚种分化

岩鸽 岩鸽

岩鸽指名亚种(学名:Columba rupestris rupestris):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秦岭以北地区、东自黑龙江、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达乌尔地区。

岩鸽新疆亚种(学名:Columba rupestris turkestanica):分布于亚洲、阿富汗、尼泊尔、锡金,包括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泰山脉

生活环境

岩鸽飞行图 岩鸽飞行图

岩鸽栖息在有岩石和峭壁的地方,常结群于山谷或飞至平原觅食,也到住宅附近活动。常结小群到山谷和平原地带农田地上觅食杂草种子、高粱等谷类为食。

生长繁殖

岩鸽 岩鸽

繁殖期成对活动,用枯枝叶、杂草、羽毛等物筑巢,巢极简陋,大多营于山上岩隙间。

繁殖期4—7月,每窝有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约经18天,幼雏可出壳,幼雏以亲鸟口腔内的“鸽乳”为食。

地理分布

岩鸽:地理分布图 岩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亚至中国的东北。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候鸟,分布可至海拔6000米。亚种turkestanica为新疆西部及西藏的留鸟。指名亚种繁殖遍及华北及华中的其余地区至东北各省。

在我国分布极广,俗称“野鸽子”或“山石鸽”。为狩猎留鸟。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