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饮

浏览

椿皮饮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椿皮饮的基本资料

椿皮饮(《圣济总录》卷一四六)

处方椿白皮2合,东柳枝(并细锉)2合,阿魏(好者)少许。

功能主治解一切药毒。主

用法用量上以水3盏,同煎取1盏,去滓,空心顿服。吐出恶物即愈,吐后服蜂窠散。

椿皮饮相关中药材

1、椿白皮

别名香椿皮,春颠皮,香椿皮,椿皮。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否则易发霉变黑。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植。

性状①椿根白皮(《经验方》)干燥根皮为块状或长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为红棕色,内表面有毛须。质轻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②椿木皮(《唐本草》)又名:春尖皮。干燥树皮呈长片状。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皱纹。质坚硬,断面显着纤维性。稍有香气,味淡。

功能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遣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痹。①《雷公炮炙论》:“利溺涩。”②《唐本草》:“主甘匿。”③孟诜:“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赤带下;疗小儿疳痢。”④《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⑤《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发表散寒,攻小儿痘疹。”⑥《中国药植图鉴》:“治痔疮,跌打损伤,接骨,消伤肿痛。”⑦《四川常用中草药》:“能发表,透麻疹。”

备注椿(香椿)、樗(臭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而在历代本草中常合并叙述,两者功用大体相同,商品亦多将椿皮、樗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参见“樗白皮”条。

2、柳枝

别名杨柳条,柳条。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3、阿魏

别名臭阿魏,细叶阿魏,熏渠,魏去疾,阿虞,形虞,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

来源伞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的树脂。未开花前采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将茎白根头处切断,即有乳液自断面流出,上面用树叶I覆盖,约经10日渗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再将其上端切去一小段。如上法采收,每隔10天一次,至枯竭为止,共约3个月。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热。

性状阿魏商品多数由球粒凝聚而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外表暗黄色或黑棕色,贮藏日久,则变为红棕色,新的破折面为乳白色或浅黄棕色,或红棕色交错,通称为“五彩阿魏”。新疆阿魏的树脂为灰白色至浅棕黄色的脂膏状物,硬度如白蜡,质轻,断面稍现孔隙,纯净而无杂质。加水研磨,成白色乳状液。具强烈而持久的大蒜样臭气,味苦辣如蒜样。产新疆。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症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①《唐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②《千金翼方》:“主一切疰恶气。”③《海药本草》:“主心腹中冷。”④《口华子本草》:“治传尸,破症癖,冷气,辟温,治疟,兼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⑤朱震亨:“消肉积。”⑥《本草会编》:“解自死牛、羊、马肉诸毒。”⑦《本草通玄》:“截疟,止痢,解毒,止臭。”⑧《新疆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