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精口服液

浏览

益精口服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益精口服液的基本资料

复方雄蛾益精口服液(现代标准)

名称复方雄蛾益精口服液

拼音Fufang Xiong’e Yijing Koufuye

成份雄蚕蛾、淫羊藿、熟地黄、补骨脂、菟丝子、刺五加浸膏、制何首乌。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液体,久置有少许絮状物或沉淀;气微香,味甜。

功能主治温肾益精。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健忘耳鸣,夜寐多梦,畏寒肢冷,夜尿频多。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次,早起后、晚睡前服用。

禁忌儿童、孕妇禁用;阴虚阳亢者禁服;高血压患者禁服。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如有沉淀,摇允后服用。4.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WS-5685(B-0685)-2002

益精口服液(现代标准)

名称益精口服液

拼音Yijing Koufuye

成份黄精 蜂蜜 %羟苯乙酯溶液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健脾润肺。用于气阴两虚的久病虚弱者。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3次。

禁忌糖尿病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本品宜饭前服用;如有沉淀,摇匀后服用。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儿童、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WS-10092(ZD-0092)-2002

益精口服液相关中药材

1、补骨脂

别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胡韭子,和兰苋。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河南、安徽、广东、陕西、山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直径2~4毫米,厚约1.5毫米,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细微网状皱纹及细密腺点,少数果实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与种皮不易分离。剥开后内有种仁1枚,具子叶2片,淡棕色至淡黄棕色,富含油脂。气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风。①《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②《日华子本草》:“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③《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④《品汇精要》:“固精气”⑤《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⑥《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⑦《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

2、何首乌

别名地精,亦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赤首乌,铁秤砣,地精,赤敛,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田猪头,铁称陀,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来源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性状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④王好古:“泻肝风”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备注《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3、菟丝子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黄藤子,龙须子,萝丝子,缠龙子,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黄丝子。

来源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性状①菟丝子 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 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菟丝子及大豆菟丝子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4、熟地黄

别名熟地。

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经加工蒸晒而成。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甚大。昧甜。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③《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5、淫羊藿

别名刚前,仙灵脾,仙灵毗,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牛角花,铜丝草,铁打杵,三叉骨,肺经草,铁菱角,刚前,三叉风,桂鱼风,铁铧口,铁耙头,鲫鱼风,羊藿叶,羊角风,三角莲,乏力草,鸡爪莲。

来源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夏、秋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产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性状①淫羊藿(又名:大叶淫羊藿)干燥茎细长圆柱形,中空,长20~30厘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叶生茎顶.多为一茎生三枝,一枝生三叶。叶片呈卵状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刺状锯齿,上面黄绿色,光滑,下面灰绿色,中脉及细脉均突出。叶薄如纸而有弹性。有青草气,味苦。②心叶淫羊藿(又名:小叶淫羊藿)叶片为圆心形,先端微尖。其他与淫羊藿同。③箭叶淫羊藿 叶片为箭状长卵形,革质;叶端渐尖呈刺状,叶基箭形。其他与淫羊藿同。以上药材均以梗少、叶多、色黄绿、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6、黄精

别名老虎姜,龙衔,白及,兔竹,垂珠,鸡格,米脯,菟竹,鹿竹,重楼,救穷,戊已芝,萎蕤,苟格,马箭,仙人余粮,气精,生姜,野生姜,米餔,野仙姜,山生姜,玉竹黄精,白及黄精,阳誉蕻,土灵芝,老虎姜,山捣臼,鸡头参,赖姜,太阳草,笔菜,黄芝,笔管菜,白芨黄精,阳雀蕻,黄鸡菜,山姜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黄精、囊丝黄精、热河黄精、滇黄精、卷叶黄精等的根茎。春、秋采收,以秋采者质佳。挖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去泥土,置蒸笼内蒸至呈现油润时,取出晒干或烘干。或置水中煮沸后,捞出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主产贵州、湖南、浙江、广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

性状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圆锥状,形似鸡头(习称“鸡头黄精”),或呈结节块状似姜形(习称“姜形黄精”)。分枝少而短粗,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呈波状的环节,地上茎痕呈圆盘状,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点状突起,分布全体或多集生于膨大部分。干燥者质硬,易折断,未完全干燥者质柔韧;断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质样或蜡质状,并有多数黄白色小点。无臭,味微甜而有粘性。以块大、色黄、断面透明、质润泽、习称“冰糖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①《别录》:“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②《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③《滇南本草》:“补虚添精”④《纲目》:“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⑤《本草从新》:“平补气血而润”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间歇热、痛风、骨膜炎、蛔虫、高血压”⑦《四川中药志》:“补肾润肺,益气滋阴。治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⑧《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润肺生津”

7、蜂蜜

别名蜂糖,蜜糖,石蜜,石始,食蜜,白蜜,白沙蜜,沙蜜,蜂糖,石饴。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备注另有一种有毒性的蜂蜜,在日本常自石楠科植物的花蜜得来。

8、菟丝

别名王女,菟芦,复实,赤网,兔丘,菟缕,菟累,野狐浆草,火焰草,金线草,野狐丝,黄丝草,金丝草,无根金丝草,缠豆藤,豆马黄,吐血丝,莫娘藤,兔儿须,黄腊须,盘死豆,黄乱丝,麻棱丝,缠丝蔓,王女,鸮萝,狐丝,无根草,豆寄生,无娘藤。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全草。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茎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毫米。叶退化成鳞状片,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成球形。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呈棕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①《本经》:“汁去面酐”②陶弘景:“其茎按以浴小儿,疗热痱”③《本草蒙筌》:“解热毒痱疹,散庠塌痘疮”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⑤《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⑥《药性考》:“凉血散血。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⑦《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⑧《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⑨《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⑩《四川中药志》:“行血,生精,发痘麻;洗汗斑及散痧”⑾《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