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儿饼

浏览

益儿饼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

益儿饼的基本资料

益儿饼(《万病回春》卷七)

处方红花子 使君子(去亮)山楂肉各15克 白术(去芦)12克 槟榔4.5克 木香3克 神曲(炒)7.5克

功能主治化滞消癖。治小儿癖疾。

用法用量上药研末,入黄蜡、面,水和作煎饼吃。

益儿饼相关中药材

1、水红花子

别名东方蓼,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水荭子,荭草实,河蓼子,川蓼子,水红子,爆花子,水泻花。

来源为蓼科植物荭蓼、酸模叶蓼或柳叶蓼的果实。8~10月间割取果穗,晒干,打落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①水荭子 为植物荭草的干燥果实,呈扁圆形,直径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两侧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线状,先端有刺状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时残留膜质花被。果皮厚而坚硬。种子扁圆形,种皮浅棕色膜质;胚乳粉质,类白色,胚细小弯曲,略成环状。气微弱,味淡。以饱满充实,色红黑者为佳。②辣蓼草子 又名:水红蓼子。为植物酸模叶蓼或柳叶蓼的干燥果实,呈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红棕色。细小弯曲的胚位于一侧,成半环状,其余与水荭子同。主产江苏、辽宁。四川、山东、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消瘀破积,健脾利湿。治胁腹症积,水臌,胃疼,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①《别录》:“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儿痞块积聚,消年深坚积,疗妇人石瘕症”③《品汇精要》:“明眼目,消疮毒”④《国药提要》:“去热,治烦渴及颈淋巴腺炎”⑤《药材学》:“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⑥《上海常用中草药》:“散血,消积,止痛”⑦《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儿食积,结膜炎”

2、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留求子,五梭子,留球子。

来源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9~10月间种子成熟,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摘,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即为使君子,一称“壳君子”。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灌木丛或路旁。分布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及广东海南岛等地。主产四川、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具5条纵棱,两端尖,形如棱状,长2.5~4厘米,直径1.5~2厘米。外壳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泽;质坚硬,体轻,不易折断。切断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较厚。内藏种子一粒。种仁狭纺锤形,长1.8~2.6厘米,直径0.6~1厘米。种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块,质薄,易剥离而露出黄色的子叶,表面有多数纵皱纹。子叶2片,肥厚,边缘不整齐,胚根不明显。气微香;炒熟后较显着,味淡。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色黄、味香甜而带油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健脾。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①《开宝本草》:“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疗泻痢”②《纲目》:“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

3、白术

别名山蓟,杨抱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山蓟,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生境分布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拳状团块,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则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俗称“白术腿”。在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残迹或芽痕,须根痕也较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烘术的断面淡黄白色,角质,中央时有裂隙。生晒术的断面皮部类白色,本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油点。气香,味甜微辛,略带粘液性。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云头、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野于术是产于浙江於潜、吕化、天目山一带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巳绝迹。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④《唐本草》:“利小便”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4、槟榔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5、红花

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6、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7、神曲

别名六神曲,六曲。

来源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性状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表土黄色,粗糙;质硬脆易断,断面不平,类白色,可见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洞。有陈腐气,味苦。以陈久、无虫蛀者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8、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9、山楂

别名红果子,棠棣子,檕梅,朹子,鼠查,羊梂,赤爪实,棠梂子,赤枣子,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樝子,山里果子,茅樝,猴樝,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酸查,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粱梅,柿楂子,茅楂,猴楂。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性状①北山楂 为植物山楂的果实,呈球形或梨形,径约2.5厘米。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商品常为3~5毫米厚的横切片,多卷缩不平,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5~6粒淡黄色种子,有的种子已脱落;有的片上可见短果枘或下凹的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以个大、皮红、肉厚者为佳。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陕西、山西、江苏亦产。②南山楂 为植物野山楂的果实,呈类圆球形,直径0.8~1.4厘米,间有压扁成饼状.表面灰红色,行细纹及小斑点,顶端有凹窝,其边缘略突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坚硬,核大,果肉薄,棕红色。气微,味酸微涩。以个匀、色红、质坚者为佳。主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山楂入药。①山里红 叶片宽卵形,3~5羽状深裂。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红色。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等地。②湖北山楂 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中部以上3~5裂;刺长1.5厘米;果实圆球形,直径约1~2.5厘米,黑赤色,有显著的小斑点。分布我国中部及陕西、江苏各地。③辽山楂 叶先端3~5裂,基部楔形,花药淡红色或紫色,果实鲜红色。分布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④云南山楂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不裂,边缘具锯齿;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