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淮山的处方(二十四)

浏览

淮山(别名山药),平、甘、无毒。健脾、厚肠胃、补肺、益肾。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小便频数,消渴,子宫脱垂。小编整理出含有淮山的处方共1644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381~1440共60个。

处方1、补养心脾汤

处方人参 黄耆(蜜炒)白术 茯神 当归 枣仁(炒)各4.5克 柏子仁(去油)2.4克 白芍(酒炒)阿胶(炒)山药(炒)炙草各3克

制法上药水煎,另用发灰、棕灰、百草霜、蒲黄(炒黑)等分研匀。

功能主治主产后劳役惊恐,致伤心脾,不能统血,以致血崩者。

用法用量用煎药调服散剂4.5克。

摘录《会约医镜》卷十五

处方2、八珍糕

处方党参(去芦)60克 茯苓60克 生白术60克 扁豆60克 莲子肉60克 生苡米60克 生山药60克 芡实60克 白米面3千克 白糖2.4千克 江米面3千克

制法共研为细粉 过罗,搅匀蒸糕,每块重30克。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身体疲倦,面黄肌瘦。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3、调元肾气丸

处方怀生地(酒煮,捣膏)120克 山萸肉 山药 牡丹皮 白茯苓各60克 人参 当归身 泽泻 麦门冬(捣膏)龙骨 地骨皮各30克 木香 砂仁各9克 黄柏(盐水炒)知母(童便炒)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鹿角胶120克,老酒溶化,加蜜120毫升同煎,滴水成珠,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激阴降火,益气养血。主肾阴不足,虚火内灼,气血两亏,骨无荣养,遂生骨瘤,坚硬如石,形色或紫或不紫,推之不移,坚贴于骨,形体日渐衰瘦,气血不荣,皮肤枯槁,甚者寒热交作,饮食无味,举动艰辛,脚膝无力者。

用法用量每服80丸,空腹时温酒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服白萝卜、火酒;禁房事。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4、龙齿镇心丹

处方龙齿(水飞)远志(去心,炒)天门冬(去心)熟地黄 山药各180克(炒)茯神 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白茯苓 桂心 地骨皮 五味子各15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滋阴益肾。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夜梦不安,遗精,面色少华,足胫痰疼。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米汤送下。

备注方中龙齿镇惊安神,除烦热为君;远志,茯苓、茯神、五味子宁心安神为臣;天冬、麦冬,山药、熟地补益心肾之阴,地骨皮清虚热,车前子利湿浊,标本兼顾,均为佐药;又在滋阴清热之中,加用桂心以引火归元,属于反佐之法。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5、羌活饮子

处方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去苗)、前胡、细辛、白蒺藜(炒.去刺)、麦门冬(去心)、山药、紫苏叶、黄蓍(蜜炙)、升麻,各二钱。乌梅(去核)、枳壳(麸炒)、防风、蔓荆子、藁本(去土)、荆芥穗、甘草(炙)、桑皮(炙),各半两。干葛,一两。

功能主治治风毒,上攻头面,发热颊赤,唇焦眼涩,鼻出热气,项背拘急,兼治肝元虚风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薄荷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6、术苓固脾饮

处方白术30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肉桂1.5克,肉豆蔻1枚。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涩肠止泻。主肝气虚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辩证录》卷十一

处方7、补火解郁汤

处方熟地30克 山药15克 巴戟天15克 肉桂1.5克 杜仲15克 薏仁15克

功能主治主水郁证。遇寒心痛,腰腹沉重,关节不利,艰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包黄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四剂。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8、益阴汤

处方山茱萸 熟地 丹皮 芍药 麦门冬 五味子 山药 泽泻 灯草 地骨皮 莲子

功能主治养阴敛汗。治阴虚有热,寐中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气虚,加人参。

摘录《类证治裁》卷二

处方9、辅正驱邪汤

处方当归9克 熟地12克 人参随便 白术9克 茯苓7.5克 山药9克 甘草3克 干姜(炒)3克(或用煨生姜4.5克)麻黄3~6克 桂枝3~6克

功能主治扶正祛邪。治气血两虚,外受风寒,难以疏散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阳虚寒盛,加附子;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骨瘤,加防风;无力用人参,可用沙参9克代之。

摘录《会约医镜》卷十

处方10、内灸散

处方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干地黄(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甘草(炙赤)、山药、当归(去芦.洗)、白术、白芷,各八两;干姜(炮)、川芎、黄蓍(去苗),各二两;木香一两,陈皮(去白)四两,白芍药十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五片,艾一团,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如产后下血过多,蒲黄煎服。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上热下冷,如荆芥煎。但是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产后每日一服,则百病不生。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1、大补元煎

处方人参少则用3~6克,多则用20~60克 山药(炒)6克 熟地少则用6~9克,多则用60~90克 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功能主治救本培元,大补气血。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备注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号之证,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甘草助补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

处方12、南岳魏夫人济阴丹

处方秦艽 石斛(去根,酒浸,焙)藁本(去芦)甘草(炙)蚕布(烧灰)桔梗(炒)各60克 京墨(煅,醋淬,研)茯苓(去皮)人参(去芦)木香(炮)桃仁(去皮、尖,炒)各30克 熟干地黄(洗过,酒蒸,焙)香附(炒,去毛)泽兰(去梗)各120克 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干姜(炮)细辛(去苗)川芎 牡丹皮各45克 山药 川椒(去目,炒)各22.5克 苍术(米泔浸,去皮)240克 大豆黄卷(炒)200克 糯米(炒)50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30克作6丸。

功能主治治妇人气血不足,冲任虚寒,久不生育,或多次小产,经水不时,暴下不止,月内再行,或前或后,或崩中漏下,积聚症瘕,脐下冷痛,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用温酒或醋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13、调元散

处方人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白芍 地黄 当归 川芎 甘草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主小儿生下气血两虚,囟大,头缝不合如开解。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处方14、大温中饮

处方熟地9~21克 冬白术9~15克 当归9~15克(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人参6~15克(甚者30克,或不用亦可)炙甘草3克 柴胡6~12克麻黄3~9克 肉桂3~6克 干姜(炒熟)3~6克(或用煨生姜3-7片亦可)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解表祛邪。主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脊怯寒;邪气不能外达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去浮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如气虚,加黄耆6~9克:寒甚阳虚者,加制附子3~6克,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肚腹泄泻,宜少减柴胡,加防风、细辛亦可。

备注原书云:服后畏寒悉除,觉有躁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5、天麻除风丸

处方天麻(去苗)防风(去芦头)细辛(去叶、土)藁本(去土)川芎 白芷 干山药 黄耆(蜜炙)蝎梢(略炒,去毒)当归(洗,焙)各30克甘草24克(炙)附子15克(炮)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10丸。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治风气上壅,头昏目涩,鼻塞耳鸣,项背拘急,肢体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用茶或酒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二

处方16、理冲汤

处方生黄耆9克 党参6克 于术6克 生山药15克 天花粉12克 知母12克 三棱9克 莪术9克 生鸡内金(黄者)9克

功能主治益气行血,调经祛瘀。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室女月闭血枯,男子劳瘵,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服之觉闷者,去于术;气弱,三棱、莪术各减为3克;泄泻,以白芍代知母,于术改用12克;热者,加生地、天冬各适量;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捣细冲服)、乌附子各6克;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6克;若坚壮者,宜去山药;室女及来产妇,三棱、莪术宜少用,知母减半,加生地黄适量;血瘀而未见症瘕,或月经犹未闭者,亦少用三棱、莪术;虚弱,去三棱、莪术,鸡内金改用12克;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以鸡内金代之亦可。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17、理本汤

处方人参3克 白术15克 麦冬9克 山药15克 芡实15克 巴戟天9克 肉桂3克 桔梗1.5克 贝母1.5克 白芥子6克 防己1克 茯苓9克 豨莶草3克

功能主治理本祛邪。治风寒湿痹,一身尽痛,时作时止,痰气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气闷,胸膈饱胀,二便艰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二

处方18、温脐化湿汤

处方白术30克(土炒)茯苓9克 山药15克(炒)巴戟肉15克(盐水浸)扁豆(炒,捣)9克 白果10枚(捣碎)建莲子30枚(不去心)

功能主治治妇人下焦寒湿相争,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疼痛,状如刀刺者,或寒热交作,所下如黑豆汁,及不孕症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须在月经未来前十日服之。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处方19、水火既济丹

处方茯苓120克 山药 柏子仁(去油)各90克 归身(酒洗)生地(酒洗)五味 龙眼肉(捣膏)枸杞(盐炒)秋石 麦冬(去心)莲肉(去心)元参各60克 丹参45克

制法共为末,用芦根捣汁,打芡实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心血,益心气,滋肾水。治心肾两虚,失眠,健忘,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3克,渐加至6克,早、晚白汤送下。

摘录《惠直堂经验方》卷一

处方20、扶脾坚表汤

处方银花 黄耆 防风 桔梗 苍术 白术 甘草 黄柏 淮山药 车前子

功能主治主治皮肤瘙痒灼热,反复发作,时愈时发。

用法用量水煎,日服三次。

摘录《疮疡经验录》

处方21、太阳汤

处方白术9克 干姜(炒)3~6克 当归4.5克(泄者不用)山药(炒)6克 附子6~9克(势危者用生附子,湿纸包煨热用)甘草(炙)3克 白芍(煨)4.5克 生姜3克 红枣3枚

功能主治治寒中三阴,战栗厥逆,呕吐昏迷,唇青囊缩。

用法用量水煎服。或假热,拒格不纳,冰冷服。

摘录《会约医镜》卷三

处方22、仙茅附桂八味汤加味

处方仙茅25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熟地35克,山药25克,吴萸15克,巴戟肉25克,茯苓10克,枸杞果30克,黄芪20克,当归35克。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主肾阳虚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王文彦方

处方23、银白散

处方升麻、知母、甘草(炙)、白扁豆(炒)、山药、人参、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百病。

用法用量如慢惊搐搦,用麝香饭饮调下。急惊定后,用陈米饮调下。惊吐不止,丁香汤调下。天柱倒,脚软,浓米饮调下。挟惊伤寒,薄荷葱白汤调下。疳气肚胀,气急多渴,百合汤调下。浑身壮热,面赤惊叫,金银薄荷汤调下,赤白痢不思乳食,姜钱三片,枣子三枚,煎汤调下。吃食不知饥饱,不长肌肉,炒麦芽一撮,同生姜煎汤调下。暴泻,紫苏木瓜汤调下。神形脱,言语不正,及大人吐泻,藿香汤调下。诸病后无精神,少气力,不思食,煎生姜枣汤调下。禀受气怯小儿,可每日一服,最妙。每服一钱,汤使如前。当服沸汤点,不计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4、当归地黄饮

处方当归6~9克 熟地9~15克 山药6克 杜仲6克 牛膝4.5克 山茱萸3克 炙甘草2.4克

功能主治主肾虚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空腹时服。下焦虚寒,加肉桂3~6克,甚者加附子;带下、淋浊,去牛膝,加金樱子6克,或加破故纸3克;气虚,加人参3~6克、枸杞6~9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25、八珍合六味加减方

处方党参12克,山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杭芍9克,川芎6克,熟地9克,枸杞子15克,麦冬9克,山萸肉9克,菟丝子12克,淡大云9克,粉丹皮9克,当归9克。

功能主治补肾固冲;调养气血。主冲任损伤,胞脉失养,血枯经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刘荣星方

处方26、八仙糕

处方人参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肉各180克 糯米3干克 粳米7干克 白糖霜1.25干克、白蜜500毫升

制法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炖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烘干,瓷器密贮。

功能主治养脾胃,助元阳。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或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

用法用量每日清早用白汤泡用数条,或干用亦可。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处方27、楮实子丸

处方川牛膝60克(酒浸,焙干)川萆薢30克 楮实子90克(焙)山药 白姜(炮)川芎各30克

制法上为末,另用大北枣蒸去皮取肉,研为膏,同上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妇人忧思伤脾,水湿不化,带下赤白,淋沥不干。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蜜丸亦可。

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一

处方28、明目地黄丸

处方熟地黄(焙干)120克 生地黄(酒洗)山药 泽泻 山茱萸(去核,酒洗)牡丹皮(酒洗)柴胡 茯神(乳蒸,晒干)当归身(酒洗)五味子(烘干)各6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萝卜。

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处方29、九味安肾丸

处方破故纸 乳香 葫芦巴 川楝肉 续断 桃仁 杏仁 山药 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腰痛,目眩耳聋,面黑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盐场送下。

摘录《医学如门》卷七

处方30、启脾丸

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 莲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 泽泻各15克

制法上各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消食和中。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处方31、内灸散

别名代灸散(《普济方》卷三二七)。

处方茴香 藿香 丁香皮 熟干地黄(洗,焙)肉桂(去粗皮)各45克 甘草(炙赤)山药 当归(去芦,洗)白术 白芷各240克 藁本(去芦)干姜(炮)川芎 黄耆(去苗)各60克 木香30克 陈皮(去白)120克 白芍药30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崩虚惫,腹胁疴痛,气逆呕吐,冷气、冷血凝积,块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胀肠鸣,口吐清水,月经不调,头目眩晕,体虚多汗,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5片,艾1团,同煎至250毫升。空腹时热服,温酒调下亦得。产后下血过多,加蒲黄;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水泻,加豆蔻末;呕吐,加藿香、生姜。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32、参耆汤

处方人参 黄耆 白术 茯苓 白扁豆 山药 陈皮 葛根 半夏曲 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主诸虚不足,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处方33、助胃膏

处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参、木香,各一两;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术、藿香(叶)、缩砂仁、甘草(炙),各二两;橘红(去白)、山药,各四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成膏。

功能主治治小儿胃气虚弱,乳食不进,腹胁胀满,肠鸣泄泻,或时夜啼,胎寒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如鸡头实大一圆,量儿大小加减,米饮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4、失血奇效丸

处方生地36克 茅根60克 侧柏60克 山药30克 薄荷30克 茜草30克 大小蓟各30克 蒲黄30克 栀子30克 黄芩30克(以上均炒炭存性)花蕊石30克 元参(去芦)60克 古墨60克 三七60克

制法共研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除痰止嗽。治咳嗽吐血,呕血咯血,痰中带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每丸0.21克重,装瓶,每瓶重30克。每服6克,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35、大保安汤

处方白术 当归 人参 茯苓 川芎 白芍山萸 黄耆 山药 丹皮 熟地 五味子各3克 肉桂 甘草 麦门冬 熟附子各1.5克

功能主治主脑项诸发、痈疽、恶疮、大毒等已溃之后,脓水出多,气血虚弱,精神短少,饮食少思,坐卧不宁,烦躁不眠,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及虚阳烦渴者。

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枣2枚,莲肉7粒,水煎,食前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36、柏子仁丸

处方山茱萸120克 柏子仁15克 远志(去心)15克 覆盆子30克 山药(另取末)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山药、白面同酒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肾不足,心悸,失眠,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一日二次。

摘录《御药院方》卷六

处方37、清离滋坎汤

处方怀生地黄3克 熟地3克 麦门冬(去心)3克 当归(酒洗)3克 白芍(酒炒)3克 怀山药3克 牡丹皮1.8克 炙甘草0.9克 天门冬(去心)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山茱萸(酒蒸,去核)3克 白术(去芦,土炒)3克 泽泻(炒)1.5克 黄柏(蜜炒)1.5克 知母1.5克

功能主治治房欲过度,阴虚火动,致成劳瘵,发热咳嗽,咯痰喘急,盗汗,五心烦热,吐血衄血,咽喉声哑,夜梦泄精,耳鸣眼花,六脉沉数而涩。

用法用量上药锉碎,加生姜、大枣同煎,温服。痰盛,加竹沥、姜汁,或加贝母、瓜蒌;热盛,加童便、人乳;盗汗,加黄耆(蜜水炒)、酸枣仁(炒);咳盛,加五味子;心下怔忡,恍惚不寐,加远志(去心)、酸枣仁(炒);遗精,加龙骨、牡蛎(煅);胸中不爽,加陈皮;泄泻,加莲肉、陈皮,去知母、黄柏;吐血衄血,加犀角、玄参。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

处方38、芦柏地黄丸

处方熟地240克 丹皮 白茯苓各9克 山萸肉 怀山药各120克 泽泻90克 黄柏30克 芦荟15克

制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肾补肝,化湿杀虫。治阴虱疮。现用于外阴炎、外阴溃疡。

用法用量每服9克,白汤送下。

摘录《疡医大全》卷三十八

处方39、止带丸

处方当归(酒洗)川芎 白术(去芦)人参(去芦)山药 杜仲(姜汁、酒炒去丝)香附(醋炒)青黛(减半)牡蛎(火煅)破故纸(酒炒)续断 椿根皮(酒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赤白带下,腰酸,头晕眼花,小腹胀痛,四肢困倦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清米汤吞下。腹痛,加玄胡索、茴香,去人参;饱闷,加砂仁,去人参;夏月,加黄柏;冬月加煨干姜;肥人,加姜汁、半夏;瘦人,加酒炒黄柏。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40、保阴煎

处方生地 熟地 芍药各6克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4.5克 生甘草3克

功能主治主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一切阴虚内热动血。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41、妙香散

处方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蓍、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炙),各半两;辰砂(别研)三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常服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2、加减六味丸

处方大熟地(九蒸九晒)大生地(酒洗)各90克 山药(乳蒸)茯苓(乳蒸)丹皮(酒蒸)各45克 泽泻(盐水蒸)30克 当归(酒蒸)白芍(酒炒)柏子仁(去壳,隔纸炒)丹参(酒蒸)各60克 自败龟版(浸净童便,炙酥,研为极细末)远志(去心,甘草水泡,蒸)各120克

制法共为末,用金石斛120克、金银花360克熬膏,和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痔疮。

用法用量每早淡盐汤送下12克。

摘录《医学心悟》卷四

处方43、保胎资生丸

别名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

处方人参(人乳浸,饭上蒸,烘干)90克 白术90克 白茯苓(研细末,水澄,蒸,晒干,入人乳再蒸,晒干)45克 广陈皮(去白,略蒸)60克 山楂肉(蒸)60克 甘草(去皮,蜜炙)15克 怀山药(切片,炒)45克 川黄连(如法炒七次)9克 薏苡仁(炒三次)45克 白扁豆(炒)45克 白豆蔻仁(不可见火)10.5克 藿香叶(不见火)15克 莲肉(去心,炒)45克 泽泻(切片,炒)10.5克 桔梗(米泔浸,去芦,蒸)15克 芡实粉(炒黄)45克 麦芽(炒,研磨,取净面)30克

制法上药共十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丸重6克。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固胎。主妊娠三月,阳明脉衰,胎无所养,而胎堕者。

用法用量用白开水或清米汤、橘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

注意忌桃、李、雀、蛤、生冷。

摘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

处方44、养气丹

处方禹馀粮石(火炼七次.醋淬七次.为末)、紫石英(火煅一次)、赤石脂(火煅一次),各半斤;代赭石(火煅七次.醋淬七次.为末)一斤,磁石(火煅十次.醋淬十次)半斤。已上五石各贮之,各研为细末,又以水研之。挹其清者,置之纸上,纸用筲箕盛,欲使细末在纸上,而水滴在下,挹尽而止。既干,各用藏瓶盛贮,以盐水纸筋和泥固济,阴干。以好硬炭五十斤分为五处,每一处用炭十斤,烧红作一炉子,煅此五药,以纸灰盖之。两日后,火尽灰冷,则再煅,如此三次,埋地坑内两日,出火毒,再研,入后药。附子(炮.去皮.脐)二两,肉苁蓉(净洗.酒浸一宿.焙乾.一两半.当归酒浸一宿.焙乾),茴香(炒)、破故纸(酒炒香熟)、木香(不见火)、肉桂(去粗皮)、巴戟(盐汤浸.打.去心)、肉豆蔻(面裹.煨)、丁香、山药、鹿茸(酥炙)、白茯苓(去皮)、沉香、远志(去心),各一两。已上各如法修制,同研为末,却入:乳香(别研)、五灵脂(去砂.别研)、没药(去砂石.研),各一两。已上三味,入众药同研,却入:朱砂(或煅或蒸)、阳起石(略煅.或只用酒煮)、钟乳粉,各一两。已上三味别研,临时入。上同入研,过罗为细末,用糯米粉煮糊为圆,每两作五十圆,阴乾,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治诸虚百损,脾元耗惫,真阳不固,三焦不和,上实下虚,中痰饮上攻,头目昏眩,八风五痹,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蹇涩,神昏气乱,状若瘫痪;及奔豚肾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者。阴阳上下,气不升降,饮食不进,面无精光,肢体浮肿,五种水气,脚气上冲,腰背倦痛,夜梦鬼交,觉来盗汗,胃冷心疼,小便滑数,牵引小腹,足膝缓弱,步履艰难。妇人血海久冷,赤白带下,岁久无子,及阴毒伤寒,面青舌卷,阴缩难言,四肢厥冷,不省人事者,急服百圆,用生姜、大枣煎汤灌之,即便回阳,命无不活。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六脉沉伏,唇口青黑,腹胁攻刺,及男子阳事痿怯,脚膝酸疼,腹脐虚鸣,大便自滑,兼疗膈胃烦壅,痰饮虚鸣,百药不愈者。常服助养真气,生阳逐阴,温平不僭,消磨冷滞,克化饮食,使五脏安宁,六腑调畅,百病不侵。出入道途,宜将此药随行,缓急服饵,大有功效。

用法用量每服五圆至十圆,空心,用温酒吞下,或姜盐汤,或枣汤下亦可,妇人用艾醋汤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5、理血汤

处方生山药30克 生龙骨(捣细)18克 生牡蛎(捣细)18克 海螵蛸(捣细)12克 茜草6克 生杭芍9克 白头翁9克 真阿胶(不用炒)9克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肾阴不足,血热妄行。血淋,溺血,大便下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溺血者,加龙胆草9克,大便下血者,去阿胶,加龙眼肉15克。

备注血淋之症,多由纵欲太过,肾脏因虚生热,以致血热妄行。方中山药、阿胶以补肾脏之虚,白头翁以清肾脏之热,茜草、螵蛸以化其凝滞而兼能固其滑脱,龙骨、牡蛎以固其滑脱而兼能化其凝滞,芍药以利小便而兼能滋阴清热,所以适用于血淋、溺血等属子肾阴不足而血分有热者。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46、五福延寿

处方五味子180克 肉苁蓉120克(酒浸、焙)牛膝9克(酒浸)菟丝子(酒浸,炒)60克 杜仲(姜炒断丝)90克 天冬(去心)60克 广木香30克 巴戟(去心)60克 山药60克 鹿茸(酥油炙透)30克 车前子(炒)60克 菖蒲(焙)30克 泽泻(去毛)30克 生地30克(酒洗)熟地30克(酒制)人参(去芦)30克 乳香30克(另研)没药15克(另研)枸杞子30克 大茴(炒)60克 覆盆子30克 赤石脂(煨)30克 地骨皮60克 杏仁(去皮、尖)30克 山茱萸(去核)60克 柏子仁30克 川椒(去目、合口,炒)21克 川楝肉(炒)30克 远志(去心)30克 龙骨(煅)15克 白茯苓(去皮)30克 当归(酒洗)30克

制法共三十二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虚损劳伤,须发早白,行路艰难,形容羸瘦,眼目昏花,咳痰带血,夜梦遗精,妇人久不生育。(白头、不孕)

用法用量每30丸,空腹时盐汤或盐酒下。

摘录《仁术便览》卷三

处方47、补肾地黄汤

处方熟地 麦冬 知母 黄柏 泽泻 山药 远志 茯神 丹皮 枣仁 元参 桑螵蛸 山萸肉 竹叶 龟版

功能主治主妇人阴虚经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处方48、千金养脾丸

处方人参 白术 白茯苓(去皮)甘草 山药(炒)木香 丁香 白扁豆(炒)缩砂仁 薏苡仁 益智仁 藿香叶 红豆 肉豆蔻 干姜(炮)高良姜 三棱(炮)莪术(炮)神曲(炒)麦蘖(炒)陈皮 枳壳(炒)茴香(炒)苦梗(炒)各3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养脾消积。治脾胃虚弱,停寒留饮,膈气噎塞,反胃吐食,心胸痞满,胁肋虚胀,胸腹刺痛,牵引背膂,食少易伤,言微气短,口苦舌涩,恶心呕哕,喜唾咽酸,久病泄利,病后气不复常,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用白汤或温酒送下。

备注方中红豆、枳壳,《医学入门》卷七作红豆蔻、枳实,另多胡椒一味。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五

处方49、温冲汤

处方生山药24克 当归身12克 乌附子6克 肉桂6克(去粗皮,后入)补骨脂9克(炒,捣)小茴香6克(炒)核桃仁6克 紫石英24克(煅,研)真鹿角胶6克(另炖,同服)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海虚寒不育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50、金不换膏

处方川芎15克 牛膝15克 生草乌15克 香附15克 红花15克 橘皮15克 续断15克 麻黄15克 桑枝15克 细辛15克 防风15克 羌活15克 五加皮15克 山药15克 白芷15克 清风藤15克 远志15克 桃仁15克 白蔹15克 何首乌(生)15克 天麻15克 熟地15克 当归15克 生杜仲15克 桃枝15克 威灵仙15克 连翘15克穿山甲(生)15克 乌药15克 苍术15克 赤芍15克 独活15克 槐枝15克 荆芥穗15克 蜈蚣1.5克 榆枝15克 僵蚕15克 苦参15克 金银花15克 柳枝15克大风子15克 大黄15克 生川乌15克

功能主治散风,活血,止痛。治手足麻木,腰腿疼痛,跌打损伤,闪腰岔气。

用法用量上药四十三味,酌予碎断,用香油7.2千克炸枯,过滤去滓,炼至滴水成珠,入黄丹3千克搅匀成膏,取出浸入水中去火毒后加热熔化;另对:血竭18克、乳香18克、没药18克、樟脑18克、轻粉18克共为细粉。每7.2千克油膏,对以上细粉搅匀摊贴,大张油重18克,中张油重13.5克,布光,微火化开,贴患处。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51、安肾丸

处方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乌(炮,去皮、脐)各500克 桃仁(麸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药 茯苓(去皮)肉苁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 白术 破故纸各1.5千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壮阳益肾。肾经积冷,下元虚惫,目暗耳鸣,四肢无力,夜梦遗精,小便频数,脐腹撮痛,食少体瘦,惊恐健忘,大便溏泻。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小肠气者,用炒茴香盐酒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52、劳淋汤

处方生山药30克 生芡实90克 知母9克 真阿胶(不用炒)9克 生杭芍9克

功能主治治劳淋。因劳力、劳心或房劳过度,耗散真阴,阴亏热炽,熏蒸膀胱,久而成淋,小便不能少忍,便后仍复欲便,尿道作疼。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53、回阳固精丸

处方人参 黄耆 肉桂 巴戟 锁阳各60克 山药 故纸 小茴香各120克 菟丝240克 川芎 杜仲各30克 附子1个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肾不交,阳痿不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白汤下。

摘录《仙拈集》卷三

处方54、补阳宿凤丸

处方北五味子30克,白术30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炙川芎30克,甘草30克,白芍30克,巴戟天30克,破故纸30克,山萸肉30克,天冬30克,苁蓉30克,川牛膝30克,陈皮30克,黄柏30克,知母30克,杜仲30克,怀山药30克,怀生地120克,熟地120克,麦冬120克,人参120克,当归90克,枸杞子90克。

功能主治补报补血,滋肾健脾。主气血虚弱。

用法用量用10年母鸡1只,蒸熟去皮、油,取肉骨焙燥,合诸药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2次。

摘录《胎产指南》卷一

处方55、加味益气凉血汤

处方生地12克,紫草9克,丹皮6克,地骨皮30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麦冬9克,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9克,山药12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凉血。主气阴两虚,阴虚生热。(皮肌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夏少农方

处方56、寒淋汤

处方生山药30克 小茴香(炒,捣)6克 当归9克 生杭芍6克 椒目(炒,捣)6克

功能主治治寒淋。喜饮热汤,喜坐暖处,时常欲便,便后更加抽引作疼。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57、清火滋阴汤

处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生地黄 牡丹皮 赤芍 栀子仁 黄连(去毛)山药 山茱萸(酒蒸,去核)泽泻 赤茯苓(去皮)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滋阴泻火,凉血止血,治吐血、咳血、呕血。

用法用量水煎,入童便同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58、补阴升提汤

处方人参30克 热地30克 白芍90克 茯苓30克 升麻6克 甘草3克 山药30克 北五味子9克 山茱萸30克 诃黎勒9克

功能主治主下痢伤阴,虚阳上浮,大便纯血,色如陈腐屋漏之状,肛门大开,不能收闭,面色反觉红润,唇似朱涂。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七

处方59、都气丸

处方熟地黄10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

制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敛肺。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60、暖肾助火汤

处方潞参9克 白术(土炒)9克 山药9克(炒)巴戟天15克(去心,盐水炒)覆盆子15克(盐水炒)桑螵蛸9克(盐水炒)附子片4.5克 上元桂4.5克(去皮,研)芡实9克(炒)肉苁蓉3克(洗净)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治色欲过度,肾经虚寒,阴茎萎缩。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揣摩有得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