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的阴阳太少命名的依据是什么?

浏览

校勘后经文是: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当为(阴中)之至阴。其命名的依据是什么?《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又据《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腹为阴”可以认为经句中前面的阴阳是以五脏在人体所居部位的阴阳属性确定的。至于后面的阴阳太少,只能认为是依据五脏相应季节的阴阳属性及程度差异命名。经文中明确提出“心者……通于夏气”、“肝者……通于春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 “脾者……通于土气(长夏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寒暑是阴阳之气,水火是阴阳之象,如此可将春夏秋冬和与之通应的肝心肺肾之气分别名之少阳、太阳、少阴、太阴。长夏为阴之至,故长夏之气与脾气称之为至阴。据此分析,经文中五脏的阴阳及阴阳太少名称是以五脏所在人体部位(膈之上下)的阴阳属性和五脏与其相通应季节的阴阳属性及阴阳的多少综合命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