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产布局

林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组合。也称林业生产配置。在林业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其内容包括:

(1)林业生产在地区间的分工。各地区根据其自然、经济特点和社会需要,确定生产专业化的方向及拟采取的关键性措施。

(2)林业生产的空间结构。即在一个地区之内林业各部门或各生产环节的结合形式和比例关系以及在地域上的具体安排。

合理布局的原则和方法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林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原则是:

(1)服从国家计划,满足国家和人民对林产品的需要,使森林分布与国土保护相适应;

(2)均衡地布局林业生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各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

(3)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各地的自然、经济资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4)实行以林为主;林、农、牧结合的方针,以利于林业生产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的结合;

(5)有利于产、供、销的有机结合,保证林业与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生产和地区上的密切联系,使林产品加工工业接近原料基地和消费基地,以节省费用;

(6)发展林业与开发山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结合,以逐步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区经济差异。

根据上述原则,在实施育林和森林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各地区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拟订出若干方案,并对所拟各方案应用线性规划法,计算出总投入(即企业或基地的生产成本、年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年运输费用之和)和总产出(即年生产量和年产值)的数值。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和比较所拟各方案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定林业生产布局的最优方案。合理的林业生产布局是林业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空间上的体现。它不仅关系林业本身,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中国的林业生产布局

1949年以前,林业生产布局极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各地普遍造林,出现了许多新的人工林区,森林分布由原来主要是天然林的集中分布,变为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更广范围的交叉分布。山区、林区交通业的发展,使原来集中的林业生产布局,变为分散布局,相对地使林业生产接近了消费地。林区电力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林产品的加工业,改变了过去木材加工业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局面。由于林区多种经营的发展,过去一些单一林业生产地区已发展为林、农、工、商、交通、服务等业综合发展的地区。中国林业生产布局的概况如下:

东北天然林区。是中国木材生产最集中、产量最多的林区,也是中国最主要的木材商品基地。为了建立永续经营的林业综合生产基地,在林区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企业,形成了林业生产经营系统,并提高了林道网密度,引进和研制了先进的采伐和加工技术。但由于集中过伐,采育失调,一些老企业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下降。因此在这一林区减少采伐量、恢复森林资源和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西南天然林区。是中国第 2大片国有林区。自然条件有利于森林生长,但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且该地区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及沿江流域,宜以防护作用为主要经营目的,不宜开发成为用材林基地。

南方集体所有的人工林区。是商品材生产的林区,森林分散在各省(自治区)的主要江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群丰富,森林生长快,有长期经营林业的历史。一般实行林农间作,形成集约经营的人工林(见杉木)。木材加工业已成为部分省(自治区)乡镇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技术要求较高的林产品加工业则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一地区也需减少采伐量,恢复森林资源。

中部和西部少林地区。需要大面积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和防护林,以满足当地人民对木材和薪材的需要,并起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营造“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区域。

平原地区。主要是根据农田林网化的要求,营造了大批防护林及四旁绿化林。

此外,在造纸厂附近建立造纸林场,在矿区建立矿柱林场,在旅游胜地或有条件的城市郊区建立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以及在铁路、交通部门营造护路林等,则属于林业生产专业化布局。

发展趋势

林业生产布局的着眼点将由传统的单一服从于提供木材的需要,转变为同时兼顾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城乡人民游憩、保健等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的方向发展。营造防护林将继续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苏联、美国、加拿大、瑞典等林业发达国家的木材加工企业,在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将更加多样,林产品利用将更趋于综合化,其生产布局有向林区附近城镇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