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锤玉带草

概况

异名:红头带、地茄子(《云南中草药选》),地茄子草(《中药大辞典》),地钮子(四川、云南),铜锤草(云南、广西),骂补神(广西侗族语),马金钟(广西苗语),翳子草(贵州)。

基源:为桔梗科铜锤玉带属植物铜锤玉带的全草和果实。铜锤玉带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有6种,1种入药。

原植物:铜锤玉带草Pratia nummularia(Lam.)A.Br.et Aschers,又名小铜锤、地钮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茎平卧,长12~55cm,有开展的柔毛,不分枝或在基部有长或短的分枝,节上生根。叶互生,叶片圆卵形、心形或卵形,长0.8~1.6cm,宽0.6~1.8cm,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斜心形,边缘有钝齿,两面疏生短柔毛;叶柄长2~5mm。花单朵腋生,花梗长约4cm;花萼筒坛状,长3~4mm,无毛,裂片5,边缘疏生小齿,花冠紫红色、淡紫,近二唇形,长6~7mm,无毛,上唇裂片2,条状披针形,下唇裂片3,披针形;雄蕊5,花药围绕花柱合生,花丝筒无毛,花药管长1mm,背部生柔毛,下方2枚花药顶端生髯毛;子房下位,2室。浆果椭圆状球形,紫红色,长1~1.3cm。种子多数,近圆球状,稍压扁,表面有疣突。花果期一般在热带地区全年可开花结果。(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98页.图6209)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山草坡疏林潮湿地区。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中南及西南等省区。

生药

采集:夏季采集,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甘、苦,平。《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微温,涩、甜、麻。有小毒。”

功效:祛风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乳痈,无名肿毒。 ①《贵阳民间药草》:“去翳。” ②《贵州植物药调查》:“补虚弱,清肺热,退翳。” ③《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除风利湿。” ④《广西植物名录》:“消炎解毒,补虚,退翳,治虚弱,咳吐浓痰,目翳,乳痈,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1~1.3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云南中草药》:“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遗精,白带:铜锤玉带草果实、金樱子、白果根、紫茉莉根各9g,水煎服。” ②《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小儿急性肾炎:铜锤玉带草全草、白茅根、米仁根各9g,车前子9g,水煎服。” ③《湖南药物志》:“治小儿发热:铜锤玉带草、百草霜桐油共捣烂敷脐中。”

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骨折:鲜铜锤玉带草捣烂敷患处。” ②《云南中草药》:“治风湿疼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铜锤玉带草9~15g,煎水服或配伍用。” ③《湖南药物志》:“治肺热咳嗽,吐浓痰:铜锤玉带草全草水煎兑蜂蜜服。” ④《湖南药物志》:“治急性淋巴炎:鲜铜锤玉带草30g,糯米20g,加水适量捣烂取汁搽。” ⑤《湖南药物志》:“治疮疖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鲜铜锤玉带草捣烂敷或干品研末,水调敷患处。” ⑥《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风湿痹痛,跌打疼痛:鲜铜锤玉带草全草120g,白酒500ml,浸泡2~3天,每次100ml,每日3次。”

食疗:①江西《草药手册》:“治男子遗精,女子白带:铜锤玉带草果实、金樱子、白果根、紫茉莉根、刺梨根。共炖肉服食。”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小儿疳积:铜锤玉带草果实、柑子刺。蒸猪肝服食。”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子宫下垂:铜锤玉带草果实、蛇莓全草、刘寄奴。共炖猪肚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