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肉

概况

基源:为鲎科鲎属动物中国鲎的肉。

原动物: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又名鲎鱼(《广志》)。

历史:鲎肉首载于《本草拾遗》。《纲目》曰:“鲎,状如熨斗之形,广尺余,其甲莹滑,青黑色,鏊背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头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两旁,长五、六尺,尾长一、二尺,有三棱如棕茎,背上有骨如角,高七、八寸,如石珊瑚状,每过海,相负示背,乘风而游,俗呼鲎帆,亦曰鲎簰。”按其所述,与当今所用之鲎吻合。

形态:由头胸甲、腹甲及剑尾3部分组成,全长600mm,头胸甲略呈马蹄形,前缘圆,背面有两个不带柄的复眼;腹甲后部显著窄,两缘有6个大的侧棘,雌的后3对侧棘短小;尾剑细长、坚硬,能够自由转动。(图见《中国动物药》.76页.图88)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海底泥沙中,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采收,捕后将壳、尾等取下,将肉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肌肉含维生素、果糖-二磷酸缩醛酶(Fructose diphosphate aldolase),四聚物分子量约160,000、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0。

药性

性味:辛、咸,平。 ①孟诜:“平。微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 ③《纲目》:“辛、咸,平。微毒。”

功效:杀虫。

主治:孟诜:“治痔,杀虫。”

使用注意:孟诜:“多食发嗽及疮癣。”

临床应用

食疗:①《南海海洋药用生物》:“治目赤肿痛:鲎肉和卵煮食。” ②《广西动物药》:“治青光眼:鲎肉和卵适量,煮熟吃。” ③《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白内障:鲎肉与猪肝适量,同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