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概况

异名:木浆子根(《分类草药性》),满山香(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过山香、枪子蔃(《广东中药》),山番椒、土澄茄(《中药大辞典》),美辣伤(《新华本草纲要》),山苍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的根及叶。

原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

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0m;幼树皮黄绿,光滑,老树皮灰褐色;小枝纤细,绿色,光滑无毛,枝叶具芳香味。叶柄长0.6~2cm,无毛,叶片薄纸质,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具薄的白粉,两面无毛,全缘,羽状脉,侧脉6~10对,纤细,与中脉在两面均隆起。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短枝上;总梗细长,长6~10mm;苞片4,坚纸质,边缘有睫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每一个伞形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约1.5mm,密被绒毛;花被裂片6,宽卵形;雄花中能育雄蕊9,花丝中下部有毛,第3轮雄蕊花丝基部具1对有短柄的腺体,退化雌蕊无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4~5mm,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mm,先端稍增粗;果托浅盘状。花期11月至第2年4月,果期5~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40页.图168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2900m的向阳丘陵和山地灌丛,疏林或路边林缘;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南亚和南亚各地也有。

生药

采集:9~10月间挖取,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鉴别:根圆锥形,表面棕色,有纵皱和颗粒状突起,横切面导管明显。质轻泡,易折断,断面淡黑色。气香,味辛辣。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中含挥发油成分芳樟醇(Linalool)、香茅醛(Citronellal)、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香茅醇(Citronellol)、α-松油醇(α-Terpineol)、2-甲基庚烯-2-酮-6(2-Methyl-6-keto-2-heptene)[1],以及异胡薄荷醇(Isopulegol)[2]胡萝卜甙(Daucosterol)[3]、山鸡椒醇(Cubebaol)(1)[4]等。

叶有挥发油,其主要组成为桉油精、丁香烯(Caryophyllen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柠檬烯(Limonene)、γ-榄香烯(γ-Elemcne)、乙酸香叶酯(Geraniol acetate)、香茅醛、芳樟醇、松油醇等[5]

参考文献

[1] CA 1987;106:1573lv。
[2] 中药材 1988;11(1):37。
[3] 中药材 1989;12(11):36。
[4] 中草药 1991;22(9):425。
[5]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8。

药性

性味:辛,温。 ①《分类草药性》:“性温。” ②《四川中药志》:“温,辛、辣。”

功效:祛风除湿,理气止痛。

主治:感冒,风湿痹痛,胃痛,脚气。 ①《分类草药性》:“治周身筋骨疼痛,发表,散风寒疹子,去膨胀,理气。” ②《南宁市药物志》:“行气止痛,祛风湿,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妇水肿,跌打宽筋。” ③《广西中药志》:“治感冒。” ④《广东中药》:“祛风散寒,息肝风,消肿。治风湿痹痛,筋骨无力,产后脚软,痰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15~60g);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行军引起的脚肿:山苍子叶、三加皮各15g,仙茅12g,薄荷、香附各3g。上药均用鲜品混合捣烂,加白酒适量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单纯性消化不良:山苍子6g,茶叶3g,鸡矢藤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痛(虚寒型):山苍子根30g,大枣15g。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服。” ②《广西中草药》:“治感冒头痛,风湿骨痛:木姜子根、茎15~30g。水煎服。” ③《四川中药志》:“治冷气痛,胸口痛:木姜子根、茴香虫(阴阳瓦上炕干),研末,泡酒服。” ④《中草药学》:“预防暑期发痧:豆豉姜根30g,水煎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