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根

概况

异名:柏脉根(《唐书》),牛角花(《植物名实图考》),都草、黄金花、五叶草、乌趾草(《中药大辞典》),金花菜(贵州)。

基源:为豆科百脉根属植物百脉根的根。百脉根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又名黄花草、黄瓜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历史:本品始载于《唐本草》,谓其“出肃州、巴酉;叶似苜蓿,花黄,根如远志,二月、八月采根、日干。”《植物名实图考》载:“牛角花生云南平野,铺地丛生,绿茎纤弱,发叉处生二小叶,又附生短枝三叶,茎梢开花如小豆花,又似槐花,有黄、紫、白三种,春畴匝陇,灿如杂锦……。”根据描述和图,开黄花者即本品。

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侧根多分枝,具根瘤。茎丛生,高10~60cm。小叶5,其中2枚小叶生于叶柄基部、3枚着生于叶柄顶端;小叶近三角状卵圆形或倒卵形,长约1cm,宽约0.5cm,先端渐尖,上面绿色,下面色较浅,无毛;叶柄短,长0.3~1.5cm,小叶近无柄、花3~5,组成顶生的伞形花序,具叶状总包;花萼宽钟形,萼齿披针三角形,无毛;花冠黄色,干时蓝绿色;长于1cm,旗瓣倒卵形,茎部有爪,龙骨瓣锐尖;旗蕊二体(9:1)。荚果弯圆柱形,长2.5~3cm,膨胀;鲜时紫绿色,干后褐绿色;种子多数,绿色、肾形、花期5~7月,果期8~9月。(图见《云南中草药选续集》.图105)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沟边、田间湿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

化学性质

含氨化物、鎓类化合物及氨基酸,如脯氨酸、天冬酰胺,α-丙氨酸以及一些非普通氨基酸[1]

附 茎和叶中分出14种黄酮甙类化合物,其中10种为首次发现,它们是: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甙、Sexangularetin-3-glucoside、槲皮素-7-鼠李糖甙、槲皮素-3-鼠李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百脉根素-3-半乳糖甙(拟)、百脉根素-3-半乳糖甙(拟)、百脉根素-3-葡萄糖甙(拟)、山柰酚-3,7-双鼠李糖甙、山柰酚-3鼠李糖甙-7-葡萄糖甙、Sexangularein-3-鼠李糖-7-葡萄糖甙、槲皮素-3,7双鼠李糖甙、槲皮素-3-鼠李糖-7-葡萄糖甙[2-4]。还含鞣质和木质素(L ignin)[5,6]及微量金属元素[7,8]

参考文献

[1] Z Pflanzenphysiol 1982;105(5):417。
[2] Phy tochemistry 1982;21(10):2604。
[3] Herba-Pol 1984;30(3-4)151。
[4] J,Chem,Ecol 1987;13(3):473。
[5] J-Sci,Food,Agric 1986;37(3):248。
[6] Br J Nutr, 1987;57(1):115。
[7] J Environ Qual 1989;18(1):115。
[8] CA 1989;110:153302q。

药性

性味:《唐本草》:“甘、苦,微寒。”

功效:《唐本草》:“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浸酒或入丸散。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