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蘽

概况

异名:陵蘽、阴蘽(《别录》),割田藨(《纲目》),寒藨(《医林纂要》)。

基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实。

原植物:灰白毛莓Rubus tephrodes Hance

历史:《本草拾遗》云:“蓬蘽,其类有三种,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余不堪入药。”《食性本草》云:“诸家本草皆说蓬蘽是覆盆子根,今观采取之家按草木类所云,自有蓬蘽似蚕莓,子红色,其叶似野蔷薇,有刺,食之酸甘,恐诸家不识,误说是覆盆子也。”《本草会编》云:“蓬蘽,徽人谓之寒莓,沿堑作丛,蔓生,茎小叶密,多刺,其实四、五十颗作一朵,一朵大如盏面,霜后始红。苏颂《图经》以此注覆盆,误矣。江南覆盆亦四、五月熟,何尝差晚耶?覆盆茎粗叶疏,结实大而疏散,不似寒莓,茎细叶密,结实小而成朵,一侧夏熟,一则秋熟,岂得同哉?”《纲目》云:“蓬蘽,与覆盆同类,故《别录》谓一名覆盆。此种生于丘陵之间,藤叶繁衍,蓬蓬累累,异于覆盆,故曰蓬蘽、陵蘽即藤也。其实八月始熟”;“此类凡五种,予尝亲采,以《尔雅》所列者校之,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一种藤蔓繁衍,茎有倒刺,逐节生叶,叶大如掌,状类小葵,叶面青、背白,厚而有毛,六、七月开小白花,就蒂结实三、四十颗成簇,生则青黄,熟则紫黯,微有黑毛,状如熟椹而扁,冬月苗叶不雕者,俗名割田藨,即本草所谓蓬蘽也。一种蔓小于蓬蘽,亦有钩刺,一枝五叶,叶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无毛,开白花,四五月实成,子亦小于蓬蘽而稀疏,生则青黄,熟则乌赤,冬月苗雕者,俗名插田藨,即本草所谓覆盆子,《尔雅》所谓茥,缺盆也。此二者俱可入药。一种蔓小于蓬蘽,一枝三叶,叶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开小白花,四月实熟,其色红如樱桃者,俗名薅田藨,即《尔雅》所谓藨者也。故郭璞注云:“藨即莓也。子似覆盆而大,赤色,酢甜可食。”此种不入药用。一种树生者,树高四、五尺,叶似樱桃叶而狭长,四月开小白花,结实与覆盆子一样,但色红为异,俗亦名藨,即《尔雅》所谓山莓,陈藏器本草所谓悬钩子者也。一种就地生蔓,长数寸,开黄花,结实如覆盆而鲜红,不可食者,本草所谓蛇莓也。如此辨析,则蓬蘽、覆盆自定矣。李当之、陈士良、陈藏器、寇宗奭、汪机五说近似,而欠明悉。陶弘景以蓬蘽为根,覆盆为子;马志、苏颂以蓬蘽为苗,覆盆为子;苏恭以为一物;大明以树生者为覆盆,皆臆说,不可据。

余项参见“乌龙摆尾”条。

生药

采集:秋季果熟时采收。

药性

性味:甘、酸,温。 ①《本经》:“酸,平。” ②《别录》:“咸。” ③《食性本草》:“甘、酸,微热。”

功效:补肝肾,缩小便,补气益精。

主治:多尿,头目眩晕。 ①《本经》:“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 ②《别录》:“疗暴中风,身热大惊。” ③《唐本草》:“耐寒湿,好颜色。” ④《日用本草》:“缩小便,黑白发。” ⑤《医林纂要》:“补肺,去寒。”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病后体虚,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方脉正宗》:“治阴火动眩晕者:蓬蘽(炒)、人参、白术、当归、黄芪各6g,怀熟地60g。水煎,频频服之。” ②《方脉正宗》:“治虚极欲倒,如坐舟车,是真阳不足,上气喘急,气短自汗而眩晕,手足冷,脉沉细:蓬蘽(炒)、人参、大附子(童便制)各9g,肉桂6g,甘草3g。煎服。”

医药家论述

倪朱谟(《本草汇言》):“蓬蘽,养五脏,益精气之药也。此药虽养五脏,充足在肝,但肝主发生,又主疏泄,倘服食过多,性味有偏,发生急而疏泄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体矣,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