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针

概况

异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用植物目录》)。

基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数种植物的根皮或茎皮。小檗属全世界约500种,中国约200种。

原植物:假蠔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又名刺黄连(湖北),刺黄柏(陕西),猫儿刺、老鼠刺(陕西、甘肃)。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et wils,又名小叶三颗针、酸咪咪(四川),小刺黄连(云南)。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又名狗奶子(中国东北),土常山(辽宁),针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匙叶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又名黄檗、三颗针(新疆)。庐山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又名土黄檗、铁篱笆(江西),树黄连(广东、广西)。刺黄花Berberis polyantha Hemsl.et wils,又名刺黄芩、三颗针(四川)。

历史:见“小檗”条。

形态:假蠔猪刺为常绿灌木,高0.5~1.5m。根粗壮,内部黄色,茎直立,灰黄色,上部具明显条棱,并散生少数小疣点;刺三叉,长1~2.5cm。叶革质坚硬,长圆披针形,稀为长圆状倒卵形,长3~8cm,宽0.6~2cm,顶端急尖并有一硬刺尖,基部急遽窄缩成极短的柄,边缘具8~26刺状的锯齿,上面微有光泽;中脉凹入,侧脉几乎与中脉垂直,不显著,下面黄绿色。花7~15朵簇生,花梗长5~10mm;小苞片2,长约2mm,带红色;萼片6,外萼片宽长圆椭圆形,长约4mm,内萼片侧卵形,长约6mm;花瓣倒卵形,比内萼片稍短,顶端凹缺,基部有短爪,内面近基部处有腺体2;雄蕊6,花药瓣状开裂;胚珠2~3。浆果倒卵状长圆形,长7~8mm,直径约5mm,顶端有长0.5mm的宿存柱头,红色,被白粉。种子2~3。花期4~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279页.图2211)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沟河边及低山区,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

庐山小檗小枝灰黄色,略有条棱,刺单一。叶长圆状菱形,全缘或偶呈微波状,上面暗黄绿色,下面灰白色,被白粉。花序总状或总状伞形,具花5~10。(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69页.图1538)生于山地灌丛或山谷溪边阴山肥沃的土壤处,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匙叶小檗与假蠔猪刺的主要区别是小枝紫红色,刺单一而粗壮,黄色。叶匙形或匙状倒披针形。总状花序,具花15~35朵。(图见《中药志》.第1册.279页.图221-12)生于河谷滩地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

金花小檗参见“小三颗针”条。

细叶小檗参见“小檗”条。

刺黄花参见“刺黄花”条。

生药

栽培: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山坡、平地均能种植。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性好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于3~4月播种,按行距15~20cm开浅沟,条播。播后覆细土2~3cm,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田间管理适当间苗。播种当年幼苗株高能达30cm以上。亦可在早春进行扦插繁殖,截取嫩枝条,剪成长30cm的小段,按行株距20×10~15cm扦插于苗床,将成活长枝条移栽。移栽定植宜在春季雨天进行,按行株距各66cm开穴,每穴种植1株。栽后每年须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土杂堆肥。

采集:根皮全年可采。茎皮春、秋季采收,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西藏、陕西、青海、甘肃及东北亦有生产。

鉴别

显微 根(直径1.5cm)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石细胞及纤维,附近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木质部占大部分,呈放射状排列,由导管、木纤维组成。髓部细胞类圆形,细胞壁多数呈连珠状增厚,有点状纹孔。(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22)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0.5g,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或乙酸异戊酯-甲酸-无水乙醇(7020.10)为展开剂,展距16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小檗碱和巴马亭呈黄绿色荧光,药根碱呈暗斑,小檗胺呈淡蓝色荧光。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斑点均呈污红棕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3-1A)。另以0.4%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制板,点上述样品液,以苯-氯仿-异丙醇(8.8.2)为展开剂,以小檗胺为对照,在氨蒸气饱和下展开,余同上(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3-1B)。 ②取样品粉末2g,置100ml分液漏斗中,加5ml浓氨水湿润,放置1小时,加5倍量氯仿振摇,氯仿提取液用适量2mol/L硫酸液振摇,然后加氨水碱化,并加食盐饱和,再加5ml氯仿提取,提取液点于氧化铝板上,以氯仿-乙醇(97.5.2.5)为展开剂。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3-2)。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假蠔猪刺根茎含小檗碱2.31%,小檗胺3.84%,掌叶防己碱及微量药根碱。

刺黄花根含小檗碱3.95%,小檗胺2.21%,药根碱及微量掌叶防己碱。

细叶小檗根部含小檗碱1.16%,小檗胺2.7%,掌叶防己碱及药根碱。

匙叶小檗根含小檗碱1.58%,小檗胺0.81%及掌叶防己碱,药根碱。

庐山小檗茎含小檗碱2.84%,小檗胺1.98%,药根碱、异粉防己碱,根皮含小檗碱4.72%。

金花小檗根含小檗碱2.94%,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及小檗胺[1,2]

参考文献

[1] 植物分类学报 1974;12:383 。
[2] 植物学报 1978;20;256。

药理

三颗针流浸膏对麻醉猫在注射给药时,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提取小檗碱以后的季铵类生物碱也同样有效,但对不麻醉的肾性高血压犬ig,连续3wk并无降压作用。ig毒性很小,犬10g/kg,正常人po 400~500mg,均未见毒性反应[1]。三颗针在体外尚有抗菌作用[2]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2;9(5):281 。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6。

药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①解毒,抗菌消炎。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②《贵州草药》:“解热,利湿,散瘀,止痛,凉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研末。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中草药学》:“治眼结膜炎: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 ②《中草药学》:“治无名肿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适量,去粗皮,研细末,用水调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调成30%软膏,外敷患处。” ③《贵州草药》:“治黄疸:三颗针茎15g,煎水服。” ④《贵州草药》:“治血痢:三颗针15g,红糖15g。煎水服。” ⑤《贵州草药》:“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⑥《贵州草药》:“治跌打损伤:二颗针根30g,泡酒内服外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