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皮

概况

异名:紫荆木皮(《本草经疏》),白林皮(《分类草药性》),肉红、内消(《纲目》)。

基源:为豆科紫荆属植物紫荆的树皮。

原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ge.,又名满条红、紫花树、清明花(江西、湖南、陕西)。

历史:《图经本草》载:“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可爱。”《本草衍义》载其:“春开紫花甚细碎,若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花紧微圆,园圃多植之”,《纲目》载其为“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其皮入药,此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以上描述与当今之本品相符。《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之图亦与本品相符。

形态:落叶乔本或大灌木,高达15m。枝条具皮孔。单叶互生,圆形,长6~13cm,宽5.2~12.5cm,基部心形,先端渐尖,全缘。花先叶开放,通常4~60朵簇生于老枝上;长1.5~1.8cm,宽约1.4cm,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紫红色,瓣片5;二体雄蕊,基部与萼合生,花丝细长;子房无毛,具柄,弯曲,柱头扁。荚果条形,两端渐尖,先端具喙,沿腹缝线具翅,表皮具网脉。种子2~8粒,扁圆形,近黑色。花期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32页.图2394)

生药

采集:7~8月采收树皮,刷去泥沙,晒干。紫荆皮主产于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紫荆皮产于云南。

鉴别

性状:紫荆皮长筒状或槽状的块片,均向内卷曲,长6~25cm,宽约3cm,厚3~6m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有细纵纹理。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红色。对光照视,可见细小的亮星。气无,味涩。 以身干、条长、皮厚、坚实者为佳。 云南紫荆皮圆筒状或块状,外表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横纹,内表面深棕色具纵纹。其根皮亦同等入药。

显微 紫荆皮粉末红紫色。 ①嵌晶纤维长梭形,两端尖,长约至960μm,直径24~46μm,壁极厚,纹孔不明显,胞腔线形,大多数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较多细小草酸钙方晶,结晶稍凸出于纤维表面,有的结晶均匀布满整个纤维,有的结晶偏于一边。 ②嵌晶石细胞形大,大多分枝呈不规则星形、三角形或人字形,也有呈纺锤形的,壁极厚,孔沟不明显,胞腔细小或不明显,次生壁外层嵌有较多细小方晶,结晶稍突出于表面。 ③嵌晶射线细胞径向断面观长方形,与纤维垂直相交,壁极厚,胞腔不明显,次生壁外层嵌有极多细小方晶。 ④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脐点点状、短缝状、三叉状或十字状,大粒层纹可见;复粒易见,由2~7分粒组成。 ⑤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内含棕色物。(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647页.图317)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药理

紫荆皮煎剂20g/kg ig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对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紫荆皮在浴槽浓度为0.04g/ml时可使大鼠十二指肠标本张力降低,自发活动幅度下降,频率减慢;浓度为0.02g/ml时,可明显缓解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回肠痉挛。 紫荆皮体外平板法,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1:12.5、1·12.5、1·12.5(g/ml);而试管法1.3的浓度完全抑制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氏菌等3种真菌的生长。

毒性:紫荆皮煎剂ig,对小鼠的LD50为100.46±10.8g/kg。

参考文献

中药材 1991;14(12):33。

药性

性味:苦,平。 ①《开宝本草》:“味苦,平。” ②《滇南本草》:“性温,味辛、苦。有毒。”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肝、脾二经。” ②《纲目》:“入手、足厥阴血分。”

功效:活血通经,消肿解毒。

主治:风寒湿痹,妇女经闭,血气疼痛,喉痹,淋疾,痈肿,癣疥,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开宝本草》:“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通小肠。” ③《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风寒湿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暖筋,止腰痛,治妇人血寒腹痛。” ④《纲目》:“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 ⑤《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咽喉、牙痛,女人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散血止痛。癣疮。” ⑥《四川中药志》:“治喉痹,外用涂蛇虫咬伤。”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外用治痔疮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散血膏(《证治准绳·类方》)治眼目赤肿不能开,睛痛热泪如雨:紫荆皮、白芷、大黄、姜黄天南星、大柏皮、赤小豆、寒水石各适量。为细末,生地黄汁调膏,敷眼四周。 ②紫荆散(《外科真诠》)治足太阳膀胱风热而致的吉灶丹,从头上向脑后蔓延,局部红肿或疼痛,或浑身作热:紫荆皮、赤小豆、荆芥、地榆各3g,冰片1g。为细末,鸡子清调敷患处。 ③紫正散(《重楼玉钥》)治喉风:紫荆皮6g,荆芥穗、防风各2.7g,细辛1.3g。为末,与地黄散合用,开水泡药蒸服。 ④冲和仙膏(《仙传外科集验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川紫荆皮(炒)150g,独活(去节、炒)90g,赤芍药(炒)60g,白芷(生)30g,木蜡(随加减妙)。为末,用葱汤调热敷。 ⑤《仙传外科集验方》:“内消初生痈肿:白芷、紫荆皮各适量。酒调。” ⑥《永类钤方》:“治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 ⑦《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湿气流痰:紫荆皮60g(酒炒),秦归15g,川牛膝9g,川羌活6g,木瓜9g。上好酒2500g,重汤煎1柱香为度,露1夜,去火毒用。” ⑧江苏中医 1958;(8):“治急性乳腺炎:紫荆皮15g,独活、白芷各9g,赤芍6g,石菖蒲4.5g。上药共为细末,以蜜糖适量,调匀敷患处。” ⑨湖北中医杂志 1984;(4):“治扭、挫伤:生南星、川断、紫荆皮、白芷、泽兰各500g,生栀子、生川乌、赤芍各1000g。上药共为末,过45目筛,每300g药粉加凡士林150g.蜂蜜500g,混合调匀成膏,涂敷患处,以纱布绷带包扎固定。3~4日换药1次。如发现皮肤瘙痒等反应,应停止用药。” ⑩辽宁中医杂志 1985;(9):“治扭、挫伤:当归、合欢皮、紫荆皮、白芷、乌药、青木香各30g,山栀、生大黄各50g,乳香、没药各10g,生蒲黄20g,冰片5g(后下)。上药共为细末,过150目筛,用熟蜂蜜调成膏状外敷患处。如骨折、脱臼,先行手术整复后,再敷药固定。”

单方应用:①《仁斋直指方》:“治鹤膝风挛:真紫荆皮适量,老酒煎,候温常服。” ②《仁斋直指方》:“治痔疮肿痛:紫荆皮15g,新水食前煎服。” ③《妇人良方补遗》:“治产后诸淋:紫荆皮15g,半酒半水煎,温服。”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虫蛇咬伤:紫荆皮适量,煎汤洗,或研粉调敷患处。”

医药家论述

刘若金《本草述》:“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以血得温则行也。其解毒者多属苦寒,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此味能活血而解毒,则必非苦寒,亦非苦温,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但先哲谓平即凉,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味如胆者,盖察其性非辛温,故以极苦者为功,若主涌泄故也。此味活解毒,功能并奏,则血瘀而有热者,岂非适宜之善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