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升

概况

异名:升药(《外科正宗》),三仙丹、小仙丹(《疡医大全》),红粉(《集成良方三百种》),升药(《中国药典》)。

基源:红升为人工炼制成的红氧化汞(HgO)

历史:升药始载于《外科正宗》。因其在炼制时成品在容器的部位不同,颜色、纯度不同,在性质、疗效上亦略有异。因而实际上已分为红升、黄升升药底三个品种的商品药材供应和使用。红升首载入《外科传薪集》,至今仍为中医外科常用药。《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以“红升丹”为正名,“红粉”为副名收载,以后历版药典均以“红粉”为正名收载。据有关文献记载天然产的橙汞矿(HgO)与人工红升相当。

生药

鉴别:红升,又名红粉,为橙红色或橙黄色块状物或粉末。块状者厚约2mm,一面光滑,略有光泽,一面较为粗糙,呈蜂窝状。质重而脆。气无,暴露于日光下颜色变深。以红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

加工炮制:原料 水银、硝石、白矾各等量。

制法:①传统法 先将硝石、白矾研细拌匀,置铁锅中,用火文加热至完全溶化,放冷,使凝结(俗称结胎)。再将水银洒于表面,用瓷碗覆盖锅上,碗与锅交接处用桑皮纸条封固,四周用细黄砂或黄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数粒。将锅移置火上加热,先用文火,后用武火,至碗底上白米变成黄色时,再用文火继续炼至米变焦色时,去火。放冷,除去泥沙,将碗轻轻取下。碗内周边的红色升华物即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升华物为“黄升”;锅底剩下的块状物即为“升红底。” ②改进法水银500g、硝酸650~700g。先将硝酸放入耐酸容器内,再加水银,静置,使其反应至不冒棕红色烟后,倒入不锈钢盘内。砂浴加热(温度控制在100℃以下,使其分解),约1~2小时即得红色氧化汞(红升)。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化学性质

升药中红升、黄升主要含氧化汞(汉口红粉含HgO在98%以上),另含硝酸汞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0。

药理

红升丹系汞的氧化物,游离出的微量汞离子能和病原菌的呼吸酶中的巯基结合而发挥抑菌作用。1%氧化汞软膏仍有用于眼科作温和的防腐及刺激药;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也有效。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87。

药性

性味:有毒。

功效:拔毒排脓,祛腐生肌。

主治: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疮疡肉暗紫黑,疮口坚硬,久不收口。 ①《张氏医通》:“治霉疮结毒。” ②《吴氏医方汇编》:“治一切阳症腐烂太甚者。” ③《沈氏经验方》:“治痈疽烂肉未清,脓水未净。” ④《疡医大全》:“提脓长肉。” ⑤《集成良方三百种》:“治痈疽疔毒溃后。”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外治疔疮痈疽,对口发背等症。”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九一丹(《疡科遗编》治一切痈疽并发背,烂脚恶疮:黄升丹6g,煅石膏120g,漂净冬丹15g。共为细末,和匀,擦患处,即生肌长肉且不藏毒。 ②《药启秘》:“治下疳腐烂:升药1g,橄榄炭1g,梅片0.4g。研极细末,麻油调敷或干擦。” ③《简明中医辞典》:“治表皮癣,肛门瘙痒:黄升丹和凡士林制成1%软膏,擦患处。亦可以作为防腐和刺激性药物。”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