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

概况

异名:印度番泻叶(《中药志》)。

基源:为豆科决明属植物狭叶番泻、尖叶番泻、耳叶番泻及卵叶番泻的叶。

原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尖叶番泻Cassia senna L.(Cassia acutifolia Del.)。耳叶番泻Cassia auriculata L.。卵叶番泻Cassia obovata Colladon

历史: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原产国外,引入国内药用主要在清代以后。番泻之名见于王一仁的《饮片新参》(1935年)中,以后的药物文献也多有记载,较早期的著作也有称本品为旃那叶或泻叶的。

形态:小灌木呈草本状,高达1m。叶为双数羽状复叶,具5~8对小叶,小叶具短柄;小叶片披针形,长23~46mm,宽3.5~9mm,先端渐尖,基部稍不对称,两面疏被毛至近无毛;托叶卵状披针形,长2~4mm。总状花序腋生,花6~14朵;花梗基部具1卵状苞片,易脱落;花不整齐,萼片5,长卵形,不等大;花瓣5,黄色,倒卵形,下面两瓣较大;雄蕊10,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长,下部3枚向下弯曲,花药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雌蕊弯曲呈镰刀状,子房具柄,疏被毛。荚果呈扁平长方形,长4~6cm,宽1~1.7cm,背缝的顶端有1突尖,果实厚膜质,栗棕色,边缘绿色,幼时疏被白毛,后渐脱落。种子4~7。略呈长方形而扁,凸出于果皮,清晰可见。花期9~12月,果期翌年3月。(图见《中药志》.第5册.第2版.139页.图110)

生境与分布:原产于东非热带的近海或岛屿上,阿拉伯南部、印度西北部及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在印度及巴基斯坦有大量栽培。中国云南有少量引种栽培。

目前从印度进口的番泻叶,主要为狭叶番泻叶尚见少数尖叶番泻叶和耳叶番泻叶及少量卵叶番泻叶的叶片。

尖叶番泻与狭叶番泻的主要区别为小叶片长卵圆形,长1.3~1.7cm,宽0.7~1.4cm,先端急尖,背面灰绿色。荚果先端的突尖小而不明显。(图见《中药志》.第5册.第2版.143页.图113)

耳叶番泻与狭叶番泻及尖叶番泻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叶片黄灰绿色或有时带棕红色,长椭圆形,先端圆或有时微凹,无毛;叶轴被腺毛。荚果舌状。

卵叶番泻叶与以上3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灰绿色,倒卵形,先端急尖;荚果两端突然变狭。

生药

栽培:狭叶番泻宜高温、干燥气候。需选高燥、排水良好、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冲积土栽培。用种子繁殖,在2~3月干燥季节进行。播种前,用温水浸种3~5小时,然后将种子混入粗砂中擦种皮后播种。按株行距50×60cm开穴,深2~3cm,穴内浇水后播下种子,每穴5~6粒,覆土1~2cm,盖草保湿。出苗时揭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分次间苗,每穴定苗1株。生长期内应勤除草、浅松土,用人畜粪水、过磷酸钙及堆肥追肥2次。应注意土壤水分,严格控制浇水。现蕾时,需及时摘蕾、摘心。病害立枯病,播种前70%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每亩用1kg,发病初期用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射防治;叶斑病,可喷1∶1100倍波尔多液。虫害地老虎、蟋蟀,用敌百虫做成毒饵诱杀;粉蝶,用90%晶体敌百虫700倍液喷杀。

采集:狭叶番泻叶在开花前摘取叶,阴干,按叶片大小和品质优劣分级,包装。狭叶番泻叶主产于印度,此外埃及、苏丹也产。又名印度番泻叶、丁内未利番泻叶。 尖叶番泻叶在果实成熟时,剪下枝条,摘取叶片,晒干,按完整叶与破碎叶分别包装。尖叶番泻叶主产于埃及,中国海南、云南已引种。又名亚历山大番泻叶、埃及番泻叶。

鉴别

性状:狭长番泻叶小叶片多完整平坦,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6cm,宽0.4~1.5cm,叶端尖而有锐刺,全缘、基部略不对称,上面黄绿色,下面浅黄绿色,两面均有稀毛茸,下表面主脉突出,有叶脉及叶片压迭线纹。叶片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而稍有粘性。 尖叶番泻叶与狭叶番泻叶相似,小叶片略卷曲或常有破碎,广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4cm,宽0.7~1.2cm,叶端尖或微凸、全缘、叶基不对称,上面浅绿色,下面灰绿色,微有短毛,无叶脉压迭线纹,质地较薄脆,微呈革质状。气味同上。均以叶片大、完整、色绿、梗少、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两种叶片横切面大致相似。表皮细胞1列常含粘液质,上下表皮均有气孔,非腺毛单细胞,壁厚,多疣状突起,基部稍弯曲。叶肉组织为等面型,上下均有一列栅状细胞,上面栅状细胞较长,下面栅状细胞较粗;海绵组织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主脉维管束在上下两侧均有微木化的中柱鞘纤维束,外有含草酸钙棱晶的薄壁细胞,形成晶纤维,主脉上表皮下有栅栏细胞通过。(图见任仁安《中药鉴定学》.326页.图10-13) 粉末黄绿色。 ①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平轴式(狭叶番泻叶气孔副卫细胞多为3个)。 ②非腺毛单细胞长100~350μm,壁厚,多疣状突起,基部稍弯曲;尖叶番泻叶的毛较多,其与表皮细胞之比1∶3,狭叶番泻叶为1∶6。 ③有晶纤维草酸钙棱晶直径12~15μm。 ④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8~30μm。(图见同上.图10~14)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避光。

化学性质

狭叶番泻叶含番泻叶甙A、B、C、D(SennosideA、B、C、D)[1],另含与番泻叶甙A互为光学异构体的番泻叶甙G(Sennoside G)[2]、芦荟大黄素双蒽酮甙(Aloecmodin dianthrone glucoside)、大黄酸葡萄糖甙(Rhein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Aloe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异鼠李素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β-glucoside)[3]、异鼠李素-3-O-龙胆二糖甙(Isorhamnetin-3-O-gentiobioside)、山柰酚-3-O-龙胆二糖甙(Kaempferol-3-O-genfiobioside)、槲皮素-3-O-龙胆二糖甙(Quercetin-3-O-gentiobioside)、Torachrysone 8-Oglucoside、大黄素-8-O-槐糖甙(Emodin-8-O-sophoroside)、丁香树脂醇-4-O-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4-O-glucoside)[4]、山柰酚、蜂花醇(Myricylalcohol)、水杨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1]、葡萄糖、果糖、蔗糖、右旋肌醇甲醚(Pinitol)以及由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单元组成的粘液质[5]、黄酮和多糖[7]

尖叶番泻叶含蒽醌衍生物0.85%~2.86%,其中有番泻叶甙A、B、C,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alin-8-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大黄酸-1-葡萄糖甙(Rhein-1-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酚、植物甾醇及其甙[1]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439。
[2] Chem pharm Bull 1982;30(5):1550。
[3] Fitoterapia 1995;66(3):284(CA 1995;123:280897f)。
[4] Phytochemistry 1994,37(6):1685。
[5] Plant Med phytother 1976;10(3):175(CA 1977;86:2389h)。
[6] CA 105:197037h。
[7] Planta Med 1989,55(6):536。

药理

①抗菌作用 番泻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甲型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也有抑制作用[1]。 ②止血作用 番泻叶粉1g,1天3次口服可增加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能缩短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与血块收缩时间,而有助于止血[2]。番泻叶中的晶纤维和草酸钙簇晶则有局部止血作用[3]。30%番泻叶水浸出液在胃镜直视下洒于出血病灶,有即刻止血作用[4]。以番泻叶总蒽醌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从腹腔给于小鼠,用断尾毛细管法测定,可见番泻叶总甙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且小剂量即可达到止血效果[3]。 ③致泻作用 以土拨鼠ig番泻叶浸剂,由胃和小肠吸收,在体内转变成有效活性成分,经血液循环而达大肠,导致大肠推进性运动而致泻。其中番泻叶甙A和B是致泻的主要成分[5]

毒性:番泻叶甙小鼠po的LD50为1.414g/kg,折合生药为36.3g/kg[3]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 1986;(11):56。
[2] 科技通报 1985;(3):48。
[3]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8):445。
[4] 浙江中医药 1988;23(7):334。
[5]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3;(4):91。

药性

性味:甘、苦,寒。 ①《饮片新参》:“苦,凉。”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苦,寒。”

归经:入大肠经。

功效:泻热导滞。

主治:热结便秘,积滞腹胀。 ①《饮片新参》:“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便秘不通。”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后入),3~6g;研末,1.5~3g;或泡水服。

使用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 《饮片新参》:“中寒泻泄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陈皮,治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所致的便秘,矢气恶臭,腹胀食少。 ②配枳实厚朴,治宿食积滞,脘胀满。 ③配牵牛子、大腹皮,治腹水胀满。 ④配黄连、丁香、生姜,治食积便秘,脘腹痞满。

方选和验方: ①番泻叶茶(《现代实用中药》)治食滞:番泻叶、橘皮各3g,生大黄、丁香各1.8g,黄连1.5g。研粗末,用沸开水温浸2小时,去渣,滤过,1日3次,口服。 ②泻叶饮(《药物与方剂》)治大便燥结:番泻叶、陈皮。水煎服。 ③《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大便实秘:番泻叶12g,鸡矢藤14g,车前草20g,金银花20g,水煎,加蜂蜜冲服,1日数次。” ④《中国民间草药方》:“治大便虚秘:番泻叶12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杏仁10g。水煎服。”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弱消化不良:番泻叶3g,生大黄1.8g,橘皮3g,黄连1.5g,丁香1.8g。沸开水温浸2小时,去渣滤过,1日3次,口服。” ⑥山东中医 1988;(5):“B型超声诊断及x线腹部检查的常规准备,清洗肠道:番泻叶10g,厚朴6g。用沸水600ml浸15分钟,服第1次,然后再用沸水300ml浸泡5分钟,服第2次,检查前晚8~10小时内服,翌日上午检查。” ⑦新中医 1988;(9):“治妊娠二便困难:番泻叶、生甘草各10g,分4次泡饮,10小时进1次。” ⑧新中医 1988;(12):“治高热抽搐(外感时邪,内有积滞,化热化燥,生风动痰之征兆):番泻叶3g,先冲服。生石膏30g,大黄3g,连翘8g,薄荷(后下)4g,荆芥5g,芦根12g,银花、钩藤各10g,蝉蜕2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用药心得十讲》:“治火热内结的便秘:番泻叶6~9g。用开水浸泡约半小时,取汁分2次饮服。隔4~5小时1次(服第1次即泻下,第2次即可停服)。习惯性便秘者,可于每日睡前(或早晨)服1次即可。” ②《中药新用》:“治上消化道出血:番泻叶粉胶囊,1次2粒(每粒含生药0.5g),1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③《中药新用》:“治流行性出血热:番泻叶茶30~60g,水煎至200~300ml,代茶,1日服完。” ④《中药新用》:“治急性胰腺炎:番泻叶茶10~15g,白开水200ml冲服,1日2~3次,病重者,除口服外,再以上药保留灌肠,1日1~2次。” ⑤中医杂志 1966;(5):“治产褥便秘:番泻叶7.5g,冲开水约150ml,经3~5分钟,去渣服下。” ⑥新中医 1989;(6):“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番泻叶0.5g,开水泡服。” ⑦新中医 1994;(2):“治泌尿结石:番泻叶50g(小儿酌减)。水煎30分钟取液顿服,每日1剂,煎服2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