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地区,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用的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总称。

种类和作用

(1)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包括等高耕作、带状耕作、沟垄耕作,及保留作物残茬、秸杆覆盖、少耕、免耕、砂田等抗旱保墒耕作方法,以达到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从而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有造林种草,封山(沟)育林育草和天然草地改良等。其作用是增加地面植物覆盖,免遭暴雨溅蚀和径流冲刷,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一定的木料、燃料、肥料、饲料或其他林副产品。

(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按其分布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山坡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水平梯田、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涝池和挡土墙;山沟治理工程包括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拦沙坝、淤地坝、排洪沟、导流堤以及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等。这些工程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小地形,蓄水保土,排洪防涝,贮水灌溉,除害兴利,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创造条件。

在一个治理区域内,需要根据不同地块,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各种措施不能互相取代,各自具有特有的功能,同时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求获得最佳的水土保持效益。

措施间的关系

由于中国山区和丘陵区水土流失形式多样;一般人口密度较大,土地利用复杂,因而需要采用多种措施,组成一个综合防治体系,才能有效地制止水土流失。因此要求做到:

(1)根据因地制宜和治理区对粮食生产的要求,选择缓坡,土层深厚(在土石山区)、靠近居民点的地块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既可蓄水保土、保肥,又是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重要途径。在侵蚀沟内,可以修筑谷坊、淤地坝(在黄土区)或营造防冲林,达到蓄洪、拦沙、挂淤、抬高侵蚀基点、稳定沟坡,防治沟蚀的目的。有些沟道还可形成可利用的沟坝地。

(2)在坡度较陡、土壤干旱、瘠薄的荒坡,一般应实行造林种草,根据立地条件(见防护林),可将营造乔木、灌木和种草相结合,或者实行封山育林、育草,以达到增加地面被覆和雨水入渗,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改善小气候,有利于邻近农地的作物生长,形成良好的农林生态系统

(3)对已有治理设施实行严格的管理,如梯田地埂的维修,幼林的抚育管理等,这样才能取得治理效果。

(4)各种措施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如通过建设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步达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退耕陡坡,实行造林种草,促进林牧业发展,而造林和种草养畜,又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促进农业高产。就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而言,也是互相依存和促进的。如山坡水土保持工程蓄水保土,为林草成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而林草措施又可分散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泥沙流失,使措施发挥群体作用。

(5)在规划各项治理措施时,必须与改善山区经济状况相结合,充分发挥治理区内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优势,将配置各项治理措施与发展山区商品生产相结合,例如将林草措施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工程措施与发展灌溉相结合。同时,随着人们对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还应考虑所用措施美化环境的效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发展旅游事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