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更新资源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概述

土地资源包括农耕地、宜垦地、草场、宜林地、沙漠、裸露山地等;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气候资源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等;生物资源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牧草等植物,鱼类、家畜、家禽、野生的兽和鸟类等动物以及微生物,也包括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种群和生物群落。这些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系统。人类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某一种可更新资源,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的资源。例如,过度采伐森林会使径流发生变化,造成土壤流失和河川水文状况的改变,严重时甚至导致局部地区气候的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可更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近年来由于侵蚀、盐渍化和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00万公顷土地不能再用于粮食生产。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放牧和气候变化,全世界沙漠面积,每年大约扩大5~7万平方公里。热带森林每年的破坏率达 2%。由于不合理的采伐和狩猎,全世界鸟类中有139个种和39个亚种已经灭绝;还有 6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对可更新资源的调查、保护和管理已成为当代生态学环境科学中重要的课题。中国可更新资源按人口平均计算,数量并不多,质量也不高,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可更新资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管理

管理好可更新资源,首先要进行调查和鉴定。在土地资源方面应着重调查各类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条件。对水资源应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的数量及其循环运转的规律,研究工农业和城市用水的供需状况。通过系统的气象观测,阐明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对生物资源的调查,包括对各种陆地和水域的动植物区系、农作物、经济动植物和珍贵稀有动植物的种类分布以及植被和生态系统等的调查。可更新资源的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调查工作要反复进行。由于各种测试技术和调查方法(如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数理模型等)的迅速发展,可更新资源的调查范围在不断扩大,有些调查工作已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全国的、洲际的以至全球的规模。60年代实行的以研究生物生产量为中心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就是对可更新资源的全球性调查。

可更新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目标是:既要从各种可更新资源系统中取得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又要在保护和美化环境方面发挥这些系统各自的效用,并使人类的干预不至于超过它们的负载能力,以保证可更新资源能够不断更新。

可更新资源的概念正日益深入地渗透到传统的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和野生动、植物的经营与管理之中。例如农业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作物栽培,而是扩大到水、土、空气和生物资源的管理等方面,既要求能生产粮食和各种原料,又要求能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不断更新。林业也不仅是生产木材,而是要发挥森林在保护野生生物、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对可更新资源的管理,除要求考虑自然规律之外,还要求考虑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可更新资源的研究,要有生物学、地学、工程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互相配合。对于可更新资源的研究和决策,不仅要有科技人员参加,同时要有生产单位和决策部门的有关管理人员参加。

参考书目
  1. P. Handler, Biology and the Future of M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70.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