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干扰

利用辐射、反射、散射、折射或吸收电磁能量,阻碍或削弱敌方有效使用电磁频谱的电子对抗技术,旨在减少敌方电子系统获得的有用信息量,从而降低其作战效能。

通信、雷达、导航、制导等电子系统,都是信息传输系统。它们在接收有用信号的同时,不可能完全抑制外部干扰和接收机内部噪声,致使电子系统检测有用信号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随着信噪比的减小而增大。当信噪比很小时,就难以检测信号。此外,电子系统在接收有用信号的同时,对特征参数与有用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其他信号可同样接收,而且往往难以分辨真假。利用这些特点可以人为地施放干扰,降低敌方电子系统的信噪比或增加虚假信号以改变电子系统的信息流通量,从而使其获得的有用信息量减少。

电子干扰根据对敌方电子系统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根据干扰形成方法的不同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根据干扰对象的不同分为雷达干扰、通信干扰、制导干扰、导航干扰、引信干扰、敌我识别干扰、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干扰、光电干扰和空间电子干扰等。

压制性干扰

利用引入干扰信号或减小有用信号的方法,降低敌方电子系统的信噪比,使干扰遮盖、淹没或削弱有用信号,以增加电子系统检测有用信号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难以检测有用信号和增加测量控制的误差。利用“隐身”等技术(见雷达无源干扰技术)可减少有用信号。引入的干扰信号应具有不确定性成分。干扰信号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越大,敌方消除这种干扰的潜在可能性就越小。利用熵(平均信息量)可以度量随机变量随机过程的不确定性。在平均功率限制的条件下,正态分布的噪声信号具有最大的熵。因此,常用噪声干扰或类噪声干扰信号遮盖有用信号。

欺骗性干扰

用产生与有用信号特征参数相同或相似的假电磁信号来欺骗敌方电子系统,使其增加虚假信号,但不改变其噪声电平。这种干扰可使敌方电子系统因得到虚假信息而真假难分,以诱骗敌方作出错误判断,或因增加大量虚假信号使处理的信息率增大而分散其注意力,或使系统达到数据饱和而不能正常工作。

有源干扰

由专门的电磁波发射源辐射特定类型的电磁波,对敌方电子系统进行压制或欺骗。干扰源发射的干扰信号频谱、型式(样式),发射方向、时间,以及干扰功率等,要与被干扰的敌方电子系统相适应。常用的有源干扰机有噪声干扰机、欺骗干扰机和组合干扰机。噪声干扰机辐射类似于噪声的干扰信号,主要施放压制性干扰。欺骗干扰机接收敌方电子系统辐射的信号,并在幅度、频率、相位或时间上进行适当的干扰调制,经放大后再转发出去,主要施放欺骗性干扰。组合干扰机能同时或交替地辐射噪声干扰信号或射频欺骗信号。

无源干扰

利用本身不主动发射电磁波的特制器材,扰乱电磁波的正常传播,改变目标的正常发射或形成假目标信息。常用的无源干扰器材有用于反射或散射电磁波的箔条、角反射器,假目标和诱饵;用于使局部空间电离以改变电磁波传播特性的干扰物和用来吸收电磁波的电磁吸收材料等。有源干扰与无源干扰相结合可形成复合干扰。

雷达干扰

利用有源和无源干扰破坏雷达对真正目标的探测和跟踪。例如,用噪声干扰或空间投放大量箔条形成干扰云或干扰走廊以掩盖目标回波,或用电波吸收材料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等,以降低雷达对真正目标的探测能力;施放假目标干扰和距离、角度、速度欺骗干扰,或利用箔条云团、角反射器、雷达诱饵等欺骗雷达以破坏其对真正目标的跟踪。

通信干扰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传输过程中引入干扰信号,扰乱或破坏敌方无线通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例如,用噪声干扰使通信信息模糊,造成通信中断;或采用假信息迷惑敌人,使信息传递错误,造成通信混乱。

制导干扰

对导弹制导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干扰无线电指令和寻的制导系统。例如,用杂乱脉冲干扰和欺骗干扰等使发射的指令受到压制或产生假的指令,从而引起很大的引导误差,使导弹失控;或干扰寻的制导系统,使其难以对目标寻的。

导航干扰

无线电导航系统进行的干扰。例如,用转发式干扰机发射假的导航信号,使敌方导航错误或难以精确定位。

引信干扰

对敌方武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干扰。例如,用扫频干扰、欺骗干扰等使引信在弹头有效杀伤半径之外提前引爆,或造成引信不灵敏而失效。

敌我识别干扰

一般是利用模拟敌方的回答信号进行欺骗干扰,使敌我识别系统造成错误识别。

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干扰

对敌方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干扰敌方的通信网络,使自动化指挥中断;干扰数据传输系统,使电子计算机由于输入大量虚假信号而输出错误的结果;或使计算机饱和而不能正常工作。

光电干扰

利用辐射、散射或吸收红外光、激光、可见光使敌方光电系统失效。例如,利用高能激光束形成致盲干扰,使敌方光电系统的光电传感器阻塞或烧毁;利用红外干扰弹、激光诱饵、光箔条等诱骗敌方光电制导武器,使其偏离目标;利用激光吸收材料、烟幕、涂料、红外辐射屏蔽等使光电系统难以探测目标。

空间电子干扰

战略导弹和卫星等空间武器的信息系统的干扰。例如,利用假指令和假信号对地面和星上的电子系统以及星地传输系统进行干扰,使星地间的信息传输中断、卫星失控或变轨;干扰导弹的控制系统、遥测遥控系统和末制导系统,使战略导弹失控或降低其命中率;利用假目标、诱饵、箔条、投掷式干扰机,以及减小再入体的有效反射面积等,对敌方反导系统进行干扰,以掩护弹头突防。

电子干扰主要是通过电磁波的作用来削弱敌方电磁频谱的有效作用能力,而不是从物质上消灭敌方的电子系统。因此,当其受到干扰时,敌方可以直接采取反干扰措施。电子干扰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所采用的各种干扰手段的技术特性和使用方法,而且还取决于敌方电子系统所采用的反干扰措施。在敌方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期间,电子干扰可得到相对的优势。然而,电子干扰与电子反干扰的斗争永无止镜,这是一场比技术、比速度、比能量的斗争。为在斗争中取胜,电子干扰必须具有保密性强、针对性强、技术崭新、快速反应、手段多样、出其不意,以及战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等特点。

为了能在日益密集和复杂的电子对抗信号环境中提供有效干扰,电子干扰系统已由早期人工控制的、简单的干扰机发展为由计算机控制的、具有功率管理能力的自适应电子干扰系统。自适应电子干扰系统可根据辐射源威胁等级的大小和轻重缓急实时、合理地分配和管理所有干扰资源,可综合应用多种干扰措施,可同时干扰多个辐射源,对每一个辐射源可提供最佳干扰方式,可灵活快速地控制干扰系统自动适应信号环境的变化,并具有自动鉴定干扰效果等功能。同时,降低电、光等可探测特征的“隐身”技术也已出现,使敌方电子系统更难以探测目标。电子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广泛采用小型、高速、大容量的计算机和处理机,进一步提高功率管理技术和自适应干扰的能力;继续研制快速反应、灵活的综合多功用系统;探索新的干扰方式;研制新型电子干扰设备和器材;扩展干扰频段;增大有效干扰功率;进一步发展光电干扰和“隐身”技术,以及加强电子干扰战术运用方法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