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

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或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底布)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但多用于衣饰。《书经》和《诗经》中均提到刺绣的服饰。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如湖北省江陵出土战国晚期丝织品中,以多种彩色丝绣出蟠龙飞凤、龙凤相蟠纹和龙凤虎纹(见彩图)。汉代刺绣已有很高水平,在马王堆出土的大量西汉丝织品中有不少刺绣用绢、罗作绣料,用锁绣法绣成“信期绣”(见彩图)、“长寿绣”、“乘云绣”等纹样。三国时有用刺绣作地图的记载,如孙权使赵逵之妹绣山川地势图。唐永贞元年(805),南海少女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宋代创造了平线绣法,逐步形成丝绣准则,在绣品风格上设色丰富,施针匀细,同时盛行用刺绣作书画、摆饰等。元、明两代,刺绣规模继续扩大,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更大,并且向民间勒索大量的刺绣贡品,刺绣的艺术水平又有进一步的提高。元代时已将人物故事题材刺绣于民间服装上。北京定陵博物馆保存有明代刺绣百子图的绣衣,其中百子游戏形态万千,绣纹细腻。明、清之际,民间刺绣艺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见彩图)等名绣,各具独特风格,沿传至今,历久不衰。

战国龙凤虎纹绣罗(湖北省江陵马山出土 江陵博物馆藏) 西汉“信期绣”手套 西汉“信期绣”手套上的“千金绦”(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侗族刺绣 苗族刺绣 蜀绣:鹦鹉海棠 苏绣:白孔雀 苏绣操作 苏绣

苏州地区的代表性刺绣,特点是图案秀丽,色彩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精致。在刺绣技术上,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的特点,绣出的动物栩栩如生,例如,“金鱼”、“孔雀”、“小猫”等都是它的传统作品。苏绣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顾绣是明嘉靖年间进士顾名世家的刺绣技术。他在上海建筑露香园,因其家绣工刺绣巧夺天工而闻名。顾绣的特点是以画作绣,摹绣古今名人书画,无不传神,配色能点染成文,不但翎毛花卉意巧工妙,山水人物亦表达得体。顾绣作品中有佛像、八仙、花鸟、人物、松鹤等,多为画幅类绣品。

湘绣

湖南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最先为民间刺绣,至清代末叶得到发展,在艺术上也臻于成熟。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湘绣将图案装饰应用到日常用品中去,扩大了绣品的应用范围。

粤绣

广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粤绣的特点在于用线种类繁多,根据艺术造型的需要而不受限制。在刺绣中施针简单,劈线粗而松,针脚长短参差,且常用金线围绕掩盖,针纹重叠隆起,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往往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用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

蜀绣

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代表性刺绣。相传晋时在川蜀地区已有刺绣。川绣的特点是以套针为主,且分色清楚,在针法上采用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绣品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除此之外,还有北京的洒线绣,东北的缉线绣,山东的鲁绣,开封的汴绣,杭州的杭绣,温州的瓯绣,福建的闽绣,贵州的苗绣,也都久有渊源,各具特色。在中国维吾尔族、彝族、傣族、布依族哈萨克族、瑶族、景颇族侗族白族、壮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有各自的刺绣技艺。大都色彩鲜艳,质朴豪放,用作花帽、腰围、彩带、挂兜等。苗族妇女的衣边、衣袖、披肩、胸襟、裙腰以及背带、鞋帽上都有精美的刺绣花纹,纹样根据民族传统式样绘制,如人物、楼阁、龙鱼、虫鸟、花卉、几何纹等,其中以龙、鸟和一般动物居多。在刺绣技巧上采用多种针法,如平绣、绉绣、辫绣等。此外,还用蚕茧染色,剪出各种形状,采取堆绣绣法。在西藏地区还用刺绣来绣佛经封面。(见彩图)

北魏刺绣佛像(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25~126窟间出土 敦煌文物研究所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刺绣在技法上相互交流,在不失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新的品种。如利用绒线刺绣的绒绣与粗针粗丝线刺绣的乱针绣均有粗犷的油画风格。利用双面针刺法绣成双面异色或双面三异等绣品,正反面具有对称或相异的花纹。机器刺绣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刺绣产品已逐渐由实用产品向装饰类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使古老的传统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见彩图)

外国刺绣的发展

在世界其他地区刺绣也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同时刺绣还促进了各国家间、地区和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中国早期刺绣产品和艺术西传后对西欧洛可可艺术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埃及文物中有公元400年前的刺绣制品,当时埃及人已在服装、床帷、垂幕和天幕上使用刺绣作为装饰。在古希腊的瓷瓶上绘有公元 5世纪前的服装用刺绣饰纹。6~7世纪,希腊刺绣服装颇为流行。拜占廷时期还流行过金线的刺绣。10世纪时英国也出现了金线刺绣,1250~1350年间,英国的刺绣在国际贸易上已享有盛名,称为“英国刺绣”。在16世纪时,英国与法国在刺绣生产方面密切合作,在刺绣纹样上保持了一致性,使刺绣在17世纪发展为专门职业。大约从17世纪起,欧洲开始用精梳毛纱作为刺绣原料,后来大为风行。16世纪时,刺绣在印度曾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被当作大宗商品通过东印度掠夺性的贸易而流传到欧洲。它的风格和花型横纹均影响到英国刺绣。17~18世纪,在伊朗出现了几何纹样刺绣,代替了当时流行已久的动物纹样。18~19世纪,希腊刺绣在艺术交流中受到影响,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几何纹绣品。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曾流传花草纹样的刺绣,18~19世纪又产生了缀外缝绣。在约旦也生产有多色彩绣产品,同时印度向西欧各国输出了数量极多的带有金属反光镶片的绣品,被作为衬衣的装饰而广泛流行。在美洲,17~18世纪的刺绣艺术受到欧洲的影响,南美各地受到西班牙刺绣的影响,在中美洲曾一度盛行羽绒绣。19世纪,英国和美国亦都盛行过“柏林毛绣”。由于受到“艺术工艺运动”的影响,曾流行过在粗糙的原色亚麻布上刺绣。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又盛行过手工绣花。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