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

浏览

俄罗斯联邦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被迫实行的临时性经济政策。

产生的历史条件

1918年8~9月间,俄罗斯联邦内反革命力量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联合起来,在国家的东南部,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成立了许多地方“政府”。英、法、美、日等国军队也开始从四面八方对俄罗斯联邦进行武装干涉,并宣布实行封锁,妄图把年轻的俄罗斯联邦扼杀在摇篮里。苏维埃国家失去了所有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基地,失去了冶金中心与谷物、棉花、煤炭、石油和金属的主要产区。工厂或被迫停工,或开工不足,人民遭受饥饿,内战极大地破坏了俄罗斯联邦仅有的生产力

严重的军事经济形势,迫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9月2日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一个军营。整个经济生活都要服从于武装斗争的要求,服从于军事制度。它还迫使国家用最严格的手段把一切资源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以保证战争的进行。这类措施的范围,随着经济的日趋崩溃和战争的严酷而日益扩大。

红军在饥荒地区分配衣物 主要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是旨在动员人民的一切力量和国家的一切资源以保证内战胜利的一种特殊政策。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采取统制经济的非常措施,来保证前线的供应。“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直接的产品分配代替商品流转,用强制的行政命令组织一切经济关系。它的主要措施有:

(1)不仅对大工业,而且对中等企业和部分小企业实行了国有化和国家监督,以便组织全国工业为国防需要而进行生产和剥夺反革命资产阶级反抗苏维埃政权的物质基础。

(2)按照“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对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目的是保证向前线输送人力和保证向工业、特别是具有国防意义的部门和企业提供劳动力。

(3)对整个经济实行全面的高度集中的强制性的管理。对粮食、原料和工业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统计,保证国家支配全部资源,以便最严格地根据前方和军事工业的需要来分配这些资源。

(4)实行余粮征集制,规定农民必须按固定价格向国家交售全部余粮,甚至一部分口粮。但由于国家没有掌握必要的工业品,实际上是无偿地向农民征集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为了保证余粮征集制的顺利执行,曾向农村派遣了工人征粮队。

(5)关闭市场,“堵塞”一切流转,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严格禁止私人贸易。

征集的粮食准备运往饥荒地区 经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战胜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分子,保卫工人阶级政权。在当时俄罗斯联邦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有它的必要性,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形成了一种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概念,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比较短的道路,采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所谓“直接过渡”,就是不经过使旧经济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准备时期,而是用革命的方法彻底摧毁旧社会的经济结构,通过建立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直接实行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的经济制度。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验教训时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战胜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白卫分子以后,俄罗斯联邦于1920年底和1921年初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