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周刊

浏览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间文艺》周刊,1927年创刊,至1928年1月,共出12期。由董作宾钟敬文编辑。强调要“打破传统腐化的贵族文艺的旧观念”,“提倡新颖而活泼的民间文艺”,促进“中国领域内的一切民族”的韵文、散文体裁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的征集、整理与研究。

《民俗》周刊,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 期暂时停刊。先后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任编辑。1933年3月复刊后,由容肇祖编辑,出至123期停刊。顾颉刚的《发刊词》说:“因放宽范围,收及宗教风俗材料”,故将原《民间文艺》改为《民俗》。并表明:“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文章内容广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而以谈论歌谣和传说故事的占多数。文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就一类传说、故事(如梁祝、王昭君、蛇郎、熊人婆等)或一类歌谣(如月光娘、山喜鹊等)进行探讨;另一种是就一个地区的歌谣或传说、故事议论开去。关于歌谣的文章,或多或少涉及歌谣的定义、内容、流传与演变;它与新诗的关系;儿歌的内涵;情歌中比兴、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以及各地歌谣的地方特色等。关于传说故事的文章,或多或少地谈论了作品的内容与分类,重迭运用多的结构特点,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型式分类法的评价,以及搜集整理等问题。研究方法多进行比较研究,有的通过历史的比较探讨作品的源流及演变,更多的是对故事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还有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福建、台湾某些民歌相似的原因等等。

《民俗》周刊第一期

《民俗》周刊发表有关风俗信仰的资料和文章共 300多篇。涉及面较广,知识较为丰富。对于有些问题还比较集中地进行了资料的征集和探讨。

《民俗》周刊1936年复刊后,改为《民俗》季刊。直到1943年,陆续出版了2卷8期。先后由杨成志、钟敬文编辑。季刊更加侧重民俗学和民族学、民族志方面。

《民俗》周刊16年中取得很大成绩。尽管所发作品、资料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尚有不足,但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它在挖掘资料、理论建设、培养人才、扩大队伍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宣传和建设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以及促进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刊作品、资料及研究文章,大多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