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社

浏览

近代印度教改革团体之一。 1828年由R.M.罗易在加尔各答创立。梵社把印度古代奥义书中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思想综合起来,宣称神是唯一、永恒、始终不变的实体,没有任何形式和属性,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支持者。在社会改革方面,梵社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分离、教派对立和烦琐的祭祀仪式;批判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习俗,主张男女平等,并与寡妇殉夫、童婚、多妻等歧视妇女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提倡开设新型学校、传播科学知识。梵社的活动在孟加拉青年知识分子中间有较大的影响。

19世纪40年代初,D.泰戈尔继任梵社领袖。他提出一套比罗易更为彻底的宗教改革纲领,继续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分立现象。60年代初在孟加拉社会运动的影响下,梵社分裂为以喀沙布·钱德拉·森为首的青年激进派和以泰戈尔为首的保守派。1866年两派矛盾激化,青年激进派成立一个新的团体,叫做“印度梵社”,原来的梵社也改名为“真梵社”。此后,真梵社逐渐失去影响。印度梵社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反对童婚的斗争,创办了专门的妇女学校,成立了一些梵社妇女成员的团体。后来,由于喀沙布·钱德拉·森背离了梵社的某些原则,导致该组织分裂,一部分成员又另立“公共梵社”。

梵社的宗教和社会改革理论代表了印度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唤醒人民思想,批判宗教蒙昧主义,清除种姓压迫和封建习俗,普及教育文化等曾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