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优秀读后感作文800字

浏览

本文有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有感(833字)、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793字)、呐喊风波读后感(771字)、秀丽江山读后感(761字)、海鸥乔纳森读后感(801字)、谁拐走了外公读后感(764字)、我不是匹诺曹读后感(811字)、《雪豹》观后感(764字)等8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优秀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有感_800字

文/方琼琼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其本身具有严谨的、条理清楚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实体。因此,教数学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怎么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那我们的教学讲道理吗?一不小心,我们总是把其中的“理”当成顺其自然的结论,认为无需再去验证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也可以看到题目中若出现“写出你的理由”这样的要求,该题的正确率一定会特别低。有些孩子刚脆不答,有些孩子则会表示“我知道但是我说不来”。是的,我们的孩子会做题,但不太会说理。这单纯地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吗?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我是否缺少了这样的引导意识?《做一个讲道理的老师》这本书深深地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时常问自己:“道理讲透了吗?”几次实践下来,我发现“讲理”的数学课堂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内心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讲道理的数学课堂则给了孩子这样的一个机会。

那怎么样讲道理呢?本书从“数学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数学教学需要哪些道理”和“课堂该如何讲道理”三个层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明理”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明数理,知教理,行道理”。对照书本,我发现自己对知识本质的学习还很不够,比如我也常常在备课的时候思考这个内容的本源起点是什么,但往往只是一想而没有去查找导致对知识的脉络不够熟悉。其实,数学知识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无数知识点串成的一个知识体系,但在不同的知识点中都能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只有立足生长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只是基础,引导好他们联通新旧知识,把握知识本质。联系这里,我想到我们的拓展课案例《三角尺的再认识》中因为需要而提出了一个“单位角”的想法,那追溯到知识本源,就是所要组成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单位个体的数量。

大人跟孩子的视角不同,很多我们以为顺其自然的内容对缺乏生活生长经验的孩子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行道理”的路上我还有很多路要走,希望能继续参照本书,让我的学生能“做得来,想明白,说清楚”。

成语由浅入深:从浅到深。如: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四卷:“夫诗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题,且由纲及目,由浅入深。”又如: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毛泽东《实践论》

读《回忆我的母亲》有感_800字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课外文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完这篇文章,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大概是因为想到妈妈了吧。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妈妈,而每个妈妈都十分伟大。她们都曾经在肚子上放着一个累赘整整十个月;她们都曾经忍痛刨开肚子抱出我们;她们都把青春全部托付给我们……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

文中朱德的母亲钟夫人是一位能干娴熟的家庭主妇,我的妈妈和钟夫人竟“志同道合”,不知天下的母亲是否都同钟夫人和妈妈一样,但我看肯定,天下的母亲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

脑海中,总有几件事让你忘也忘不掉。比如,那一夜。

也不知是几月几日了,印象开始逐渐模糊了起来,可能再不想想,就只有轮廓了吧。我自由体弱多病,时不时几声咳嗽,几场大病。我仍然记得,那一次,是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在呼呼的风声中,不知不觉,我头上的温度开始升温了,逐渐变烫了,几乎可以和火山的热度媲美了。当时,母亲一个人抱着我,对父亲问了问:“孩子她病了,怎么办?”父亲思索了一番:“先吃药看情况吧。”母亲按父亲谁说的做了,可药对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高烧仍然没有退下去。母亲把目光望向父亲,见父亲早已被睡意催眠了,也就不去打扰了。妈妈从衣柜里拿了件大棉袄披在身上,就急忙抱着我跑去医院。路上,我被寒冷浸灌了全身,我瑟瑟发抖,妈妈见我这样,把身上的棉袄拿起来,盖在我身上。我就这样一帆风顺地到了医院,可母亲,却见她嘴唇干裂得很,脸色被寒风吹得似乎苍白了些,脸上的皱纹更加明显。此时母亲的面容我永生都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

有谁能告诉我,有哪个母亲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季老先生的母亲、朱德元帅的母亲,她们都是如此,想必古今中外的母亲也都是如此的吧。就在刚刚,母亲跟我说,她今天很乏累,要早点去睡了,或许此刻我该做的就是——轻轻的做自己的事,不吵到母亲。我一定也可以像妈妈爱我一样爱妈妈!

成语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如:《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又如: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

成语风雨交加: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如:清·梁章钜《浪迹丛谈·除夕元旦两诗》:“冬至前后,则连日阴噎,风雨交加,逾月不止。”又如:难以想象,他是怎样渡过那风雨交加的日子的。

呐喊风波读后感_800字

初中学习了《故乡》《社戏》才买回了这本书,学了《呐喊》自序后决定认真读一遍,可是直到现在才找到了机会,同学们好多都读过不只一遍了。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与《药》。

孔乙己,一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处在社会的最下层但是却一心向往着贵族人的生活的专职骗子,被打断了腿,最终离开了大家。作者借写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的人物形象,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写众人嘲笑可怜的孔乙己的场面写的也是有滋有味,用众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文章不仅写出了孔乙己一个人痛苦的生活经历,也表现出了社会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却是取笑,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物在当时却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都是因为长期在封建重压下生活的结果,他们一代人是这样,但是受残酷的封建制度的影响的国人可不只一代。

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愤怒而又激励着当时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此时,中国摆脱了封建社会的影响,正在健康的,正确的朝者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进。我们要站起来,继续努力,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成语千方百计:千方百计[qiān fāng bǎi jì],意指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语或出宋·彭龟年〈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源] 宋·彭龟年〈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据《止堂集·卷三》引)迩者群臣抗章,无不切至,而天听穹窿,未见昭格,此固群臣孚诚有所不足,词语有所未明。然臣窃料必有植此疑根于陛下之胸中者,见外庭纷纷有奏疏,将千方百计误陛下之听,使陛下不省群臣之言,未可知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五·论语·泰伯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如今学者却恁地慢了。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如此犹恐不获。今却只在此安坐熟视他,不管他,如何奈得他何![典故]“千方百计”的“方”和“计”,指的是方法和计谋,“千”和“百”,则都是用来表很多,所以“千方百计”就是用了很多的方法和计谋。此一成语可见於宋代彭龟年的〈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彭龟年,字子寿,清江人。南宋乾道进士,历任焕章阁待制、知江陵府,迁湖北安抚使。諡忠肃。在朝言事,善恶是非,辨析甚严。他的〈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即是劝谏君王应以古代圣君为榜样,当朝中小人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想要蒙蔽圣上的时候,不要轻易听信谗言。他批评朝中奸佞小人“千方百计误陛下之听”,使皇上无法省察群臣的谏言。“千方百计”这句成语可能出於此,就用来形容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

成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如:《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如: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秀丽江山读后感_800字

2月9日,读完《秀丽江山》这部以历史为线索的言情小说,很长,开头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看了好久才看完。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很有创新的言情写法。很多想象也是很合理。和《未央沉浮》有点像。不过作者勾勒的女主形象给人感觉很怪异,性格和智慧在某些情节上变化很大,让人看了满头雾水。

小说中女主阴丽华作为现代人,最后还是因为爱而放弃了自己唯牙刷和丈夫不能分享的原则,跟男主刘秀在一起,相濡以沫,直至寿终正寝。

说到底,我是比较不喜欢这样不懂得舍弃爱情的女子的,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看来的确爱得太深,相思相望却不能相亲已经是一种折磨了,因而女主最后还是选择回到男主身边吧。还有就是很经典的一幕,也是让我坚持看完的一个笑点就是女主跟情敌拼生孩子。像母猪一样的繁殖力啊,让我大开眼界,虽然现实中也看过生养了十几个孩子的母亲,但是我是第一次看作者把这些搬到言情中,毕竟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嘛。

不得不说,女主临死前的那一幕挺催人泪下。

作者说得很对,年少时,我们是对死亡开着百无禁忌的玩笑,中年时是一中敬畏和恐惧,到了老年,或者惶恐,或者坦然。对着这句话,我发现我好像已经是个中年人了,我还没有对着死亡开过玩笑呢,却直接已经害怕它了。是我太贪心了,总想做很多的事情,总想留住很多的事情,即使知道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喷涌出悲伤和对尘世的不舍。这个红尘,色彩斑斓,红橙黄绿青蓝紫,甚至白色,甚至黑色,但是它始终存在着,在那里,有我这一生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有着我或许卑微的一生,有着我的存在,有着我在情感上最深的眷恋。

如果我是宇宙的一颗尘埃,我希望我的下一世依然飘荡到地球,依然在这里经历我的情感打磨,依然经历种种作为人才能遇到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种种。

或许最终我还是不能坦然含笑离开。

成语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如: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又如:尽道是用不尽的金银,享不完的福禄了,谁知过眼云烟,容易消歇。——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成语寿终正寝: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又如:这样看来,邮递这条路是要断绝了,刊物也就不免寿终正寝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海鸥乔纳森读后感_800字

文/简宁

《海鸥乔纳森》这本书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巴赫写的,曾遭受19次退稿的命运,出版后,仅凭口口相传,迅速登上各大排行榜第一名。这本书如此脍炙人口是因为它为人们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鼓励人们摆脱世俗牵绊,坚持走自己的梦想之路。正如作者开篇所写那样,本书是“献给真正的海鸥乔纳森,他就活在我们心中”。

故事中的海鸥乔纳森不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不屑于与群鸥一起尖叫、盘旋,争抢小鱼小虾或面包渣。对乔纳森来说,重要的是飞,而不是吃,他热爱飞翔胜于一切,以至于他不断的挑战、超越海鸥飞翔的极限而被群鸥视为异类,被长老驱逐出鸥群。他唯一感到悲哀的不是从此孤独,而是其他海鸥不愿相信即将展现在眼前的飞翔远景。乔纳森没有因为被流放就放弃飞翔,他继续挑战极限,超越极限,这也让他到达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遇见更厉害的海鸥飞翔高手,在这样一个空间和时间里,乔纳森并不是孤独的流放者,事实上,他并不孤独,那里有很多像他一样喜欢飞翔的海鸥。但尽管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海鸥,乔纳森一直想回到最初的地方,把自己所领悟的真理传授给另一位向往真理的海鸥,这是他奉献爱的方式,也是吉昂长老离开前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乔纳森,继续努力,学会去爱”。所以乔纳森最终回到了他的家乡,冒鸥群之大不韪向同样向往飞翔的年轻海鸥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最终得到了多数海鸥的响应,让真理得以传播。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像只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的海鸥,安于现状或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这很容易碌碌无为,了却一生。其实生活的目标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不能放弃追求完美,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的过去就代表我们的未来”,通过过去的所学,我们才可以选择未来的境界。如果过去什么都没学到,又不懂得去改变挑战极限的话,那么未来只会遭受同样的极限和铅锤般的重担。

我们都是一只海鸥,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乔纳森。

成语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如: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1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去死!”又如:几十年来,虽然不能说完全碌碌无为,但是回忆起进城之前,见到那些老战士时心里曾经涌起的感情。——秦牧《<长河浪花集>序》

成语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又如:这个配方要因人而异,不能混为一谈。

谁拐走了外公读后感_800字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很让人难过的书,叫作《谁拐走了外公》,这本书里的经过让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让我来介绍这本书吧。小璐是一个很爱外公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早上,小璐和她的弟弟都儿都会去外公的“乡下”,外公喜欢在小院里种向日葵,和老人们一起玩牌,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外婆去世了,外公过度的惊讶,让他已经不是原来那快乐的自己了。小璐是外公的“幸运之星”,她相信外公一定会好起来,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但是妈妈想把外公送到养老院,小璐知道这肯定不是外公想要的生活,于是她就冒出一个奇妙的主意,要把外公“拐走”。她在一个原以为没有人住的火车车箱里,找到了临时让外公休养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原来是流浪汉小布居住的地方,小布被小璐的真诚感动,答应外公可以住在那里,小璐去上学时可以照顾外公,于是展开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小布和他的另外一个流浪朋友“苍蝇”真诚的帮助小璐照顾外公,躲开警察,小布的”宠物“三只腿的狗“阿拐”天天跟随外公去捡柴火,他们度过了一段艰苦但开心的日子,在小璐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外公渐渐的从麻木中苏醒过来,最后的一首诗,虽然是小布的朋友“苍蝇”写给她的儿子的,然而也唤醒了外公,唤醒了沉寂在我们内心的“爱”。这首诗十分感人,我摘录下来,希望你也能从中体会到人间这股浓浓的“爱”:我的大男孩,我好想你,只要太阳一升起,我就想到你;鸟儿一唱起歌来,我就想到你;我想你,我就像失去你的水源的一块地,没有你,我就不完全是我了。我好想把你抱在怀里,感受你的温暖,你的香味……看你笑,甚至看你哭,好让我可以轻声细语地安慰你,用鲜花、蝴蝶、蜗牛,即使蚂蚁也好,只要可以让你改变眼神,闪耀出喜悦的光芒。每当我呼气的时候,都是吹向你的一吻,你感受得到吗?这轻柔的一吻。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不断重复,给我挚爱你,直到永远、永远……

我不是匹诺曹读后感_8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我不是匹诺曹》这本书,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故事告诉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不能像匹诺曹那样说谎。

《我不是匹诺曹》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名叫曹操,他和段小磊一样有着神奇的能力。他们一会儿化身为“修理大王”,一会儿当上了“垃圾大将军”,一会儿又变成了“正义魔法师”……帮助了不少人,别提有多厉害了。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保护鸡蛋”的故事,一颗小小的鸡蛋,差点让曹操变成了长着长鼻子的匹诺曹。故事还要从他和段小磊的秘密基地说起。学校操场的矮树丛是曹操和段小磊最喜欢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秘密基地,每节课下课他们都会去玩。这一天他们又去了,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洞,走进一看里面有一颗鸡蛋,便把它带回了班级,还小心翼翼地为它搭了个窝,用了好多好多的纸巾给它温暖,保护它。正在这时,班长李丽冲进班级,大声喊:“不好了,不好了,学校出现了偷蛋贼,矮树丛里的鸡蛋不见了。”同学们听了,议论纷纷。曹操和段小磊对视了一下,仿佛是心虚了,他们决定不说出这件事,怕大家把他们当成偷蛋贼。

晚上,曹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知过了多久,才进入梦乡。梦里,他梦见了爱说谎的匹诺曹,而自己也由于说谎长出了长鼻子,他害怕急了,一下子从梦中惊醒,赶紧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发现没有变长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曹操把自己的梦告诉了段小磊,和段小磊商量之后决定把拿鸡蛋这件事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原谅。没想到老师听了事情的原委,不但没批评他们,反而表扬他们很诚实,两个人如释重负,开心极了。

我真的很喜欢曹操和段小磊,因为他们非常诚实。我觉得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诚实的好孩子,不能说谎。说谎的孩子是不被信任的,就像匹诺曹一样,没有人喜欢说谎话的孩子。如果我们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承认,并且自己承当责任,不能试图通过说谎来逃避。

书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故事,它们告诉我要向主人公曹操学习,做一个诚实、敢于承担又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成语议论纷纷: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如:语出《后汉书·袁绍传》:“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又如:他俩现在越发脱离群众,每天下午跑到宝塔下谈天,群众议论纷纷。——刘绍棠《西苑草》

《雪豹》观后感_800字

利用网络的便利,几天时间把《雪豹》看完,大家在看的时候,都说和《亮剑》有很多相似之处。确实如此,都是战争题材,都是突出英雄人物,都有爱恨交加,都有儿女情长。编导的水平如出一辙。

电视剧的讲述从1931年起到抗日战争结束,在抗日战争中,剧情的安排是主人公富家子弟,因杀人潜逃,考入军校,当然进入学校后功力大增,枪法、战术、身体条件都达到一流。又经过海外学习,终于把正式出场时间锁定为卢沟桥事件后,主人公有了舞台,围绕在他身边的家人、爱人、朋友都可以贯穿全剧。从国军团长的神勇到土匪的机智,到八路的日渐成熟,刻画了一个无比神勇的抗日英雄。太神了反成了妖怪,刻画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如此。痞子气、脑袋灵、勇气佳。任何战斗他都料事如神,手到擒来。编导也知道这样太假,就让主人公白白损失了一条胳膊,这个比李云龙的全身而退强了点。但也有狗尾续貂之嫌。

中国的影视制作类型化太严重,英雄都是一个样,真是政治的产物,不能瞎写呀!不能违背无产阶级的利益。周卫国,小辉等三个异性兄弟分别是国共两方面人物,其父亲更是两边的人。真是表现国共合作的好例子呀!编辑真是用心良苦,但观众没了期待视野。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是什么。是我们聪明,还是编剧难干呀!

但也不能否认片子的吸引力。前面十多集还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呀!能在这个历史时期,选择山大齐鲁大地莱芜县城作为根据地,也很有借鉴之处。主人公的爱情之旅、中日的朋友之情、家人的分分合合,都是推动全剧前进的重点。

我们的结局都是喜剧,都是大团圆。因为,他太符合我们国人的审美要求了!主人公都是三头六臂,不能死!抗日结束了,皆大欢喜,片子也结束了!兄弟们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会是怎么样的呢?周为国的个性会改变吗?他信奉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到解放战争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吧!大家也可以自己写个续集!

成语如出一辙:如出一辙[rú chū yī chè],意指辙,车辆驶过,车轮所留下的行迹。行径相同,车辙一致。比喻前後所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语出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一·名将晚谬》。[源]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於恃功矜能而轻敌也。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於万众之中。及攻曹仁於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禽,以败大事。西魏王思政镇守玉壁,高欢连营四十里攻围之,饥冻而退。及思政徙荆州,举韦孝宽代己,欢举山东之众来攻,凡五十日,复以败归,皆思政功也。其後欲以长社为行台治所,致书於崔猷,猷曰:“襄城控带京洛,当今要地,如其动静,易相应接。颍川邻寇境,又无山川之固,莫若顿兵襄城,而遣良将守颍川,则表里俱固,人心易安,纵有不虞,岂足为患。”宇文泰令依猷策,思政固请,且约,贼水攻期年、陆攻三年之内,朝廷不烦赴救。已而陷於高澄,身为俘虏。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攻围颍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吴明彻当陈国衰削之余,北伐高齐,将略人才,公卿以为举首,师之所至,前无坚城,数月之间,尽复江北之地。然其後攻周彭城,为王轨所困,欲遏归路。萧摩诃请击之,明彻不听,曰:“搴旗陷陈,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一旬之间,水路遂断。摩诃又请潜军突围,复不许,遂为周人所执,将士三万皆没焉。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奸鬼为人祸》晋景公疾病,求医於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孺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驰召名医许智藏,俊梦亡妃崔氏泣曰:“本来相迎,如闻许智藏将至,其人当必相苦,奈何!”明夜复梦,曰:“吾得计矣,当入灵府中以避之。”及智藏至,诊俊脉,曰:“疾已入心,不可救也。”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辙。[典故]“同出一辙”,指车轮行径相同,痕迹一致。见用於《容斋随笔》。《容斋随笔》,宋代学者洪迈(西元1123~1202)撰,为其读书札记,广涉群经、历史、文学、哲学、艺术,辨证考据,颇为精确。尤精宋代掌故,可补《资治通监》之不足。随笔以外,又着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在《容斋续笔·卷一一·名将晚谬》中,洪迈举古代名将关羽、王思政、慕容绍宗、吴明彻为例,认为他们都是威名远播,建立了当代无人可比的功绩,但晚年都因凭恃功勋,夸耀自己的才能,进而轻敌所致。这四位历史名人的败亡,十分相像,行迹如同出自同一个车辙。典源又见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三·奸鬼为人祸》。表述春秋晋景公以及隋文帝之子,患有重疾,他们在医生诊断前,都做了恶梦,梦见奸鬼进入他们体内药力不能达到的地方,导致名医无法救治。奸鬼害人的方法,也是非常相似。其中也用到“如出一辙”一语。“如出一辙”就是用来比喻前後所发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亦用於比喻两者非常相像,几乎没有差别。

成语不知进退: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如: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围攻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又如: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