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精选读后感作文大全1100字

浏览

搜集整理了失落的秘符读后感(1108字)、《暗恋橘生淮南》读后感(1115字)、唐吉可德读后感(1092字)、闯关东读后感(1082字)、敬业读后感(1110字)、论语为政篇读后感(1114字)、《诚信》读后感(1130字)、《骆驼祥子》读后感(1149字)等1100字左右的高三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失落的秘符读后感_1100字

又是一个属于丹·布朗的经典之夜。

华盛顿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神秘之手”出现了,五指端分别文着皇冠、星、太阳、灯笼、钥匙的刺青,残留着血迹,这是一只刚刚离体的真人之手。

被邀约到来的哈佛学院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认出了这只手上硕大的共济会戒指,这是一只他无数次相握的手,它属于史密森学会秘书长彼得·所罗门。有人绑架了所罗门,并要挟兰登来寻找通向古代失落的智慧之神秘入口。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

兰登是符号密码的解码专家,他发现了手掌上的符号:SBBⅩⅢ,在国会大厦地下室,恐怖的共济会“反思室”里,骷髅、腿骨、长柄镰刀、沙漏、盐、硫磺、蜡烛等等这些特定的死亡符号,阴森恐怖,而且,在墙洞里发现了传说中的“共济会金字塔”。

又一位神秘人出现,大厦建筑师从安全局的人手里救出了兰登和彼得的妹妹凯瑟琳·所罗门,在暗道中躲进国会图书馆。“未完成的金字塔”终于与纯金尖顶石合璧,然而无法破译那些稀奇古怪的铭文,通过1514的提醒,从十六世纪德国雕塑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名画《抑郁症I1514》中,画上神秘的幻方解读出的文字是:真一神。但这是毫无意义的词句。

在安全局的追捕下,兰登和凯瑟琳逃往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寻求庇护,盖洛韦主教通过环点符、玫瑰十字架启示,真一神不过是艾萨克·牛顿的变体。“一切展露与三十三”,金字塔底呈现新的字迹:奥秘隐藏于团会之中富兰克林广场八号

欲为黑暗之神献身的绑架者献身,制服了兰登和凯瑟琳,得到了兰登的终极解读,解码工具是“富兰克林八阶幻方”,失落的真言就在圣殿堂之下。

凶手迈拉克精心筹划的献祭的时刻来临了,“失落已久的古老文饰在身,亲生父亲的左手下刀,我就此献祭自己”。间不容发的时刻,兰登和救驾的直升机同时杀到。

彼得确信金字塔上昭示的是千真万确的真实地图,失落的真言大地是什么?在第一束阳光照射到华盛顿的时候,第一照亮了华盛顿纪念碑尖顶石东侧的铭文:LausDeo(赞美上帝)。

丹·布朗华盛顿之夜十二个小时的惊秫之旅终于在曙光中走进尾声。

我特别喜欢丹布朗对古建筑和宗教历史的深层解读,在许多历史谜团中,剥茧抽丝,寻找遗落于浩瀚历史长河的璀璨文明。最吸引我的是知识的密解,其次才是魅影飘忽的惊秫情节。在小说最后对信仰的阐述和见解,也大长作为人类一员的豪迈之气。

显然,对共济会金字塔铭文的解读,即最后一个包袱,读完不免还是有些失望,一切皆又走入虚空,并非是实际揭示古代奥义的最后的秘符,显然逊于《达芬奇密码》中对圣杯的诠释,及《天使与魔鬼》对反物质在夜空中的骇人展现。

对于《失落的秘符》,它是最令我们期待的,而它也绝对值得我们等待!

成语剥茧抽丝: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又如:这整个过程,犹如剥茧抽丝,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人民日报》1974.11.2

成语稀奇古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如:清邵梅臣《画耕偶录》:“稀奇古怪,我法我派。一钱不值,万钱不卖。”又如:老残道:“这也罢了,只是你赶紧说你那稀奇古怪的案情罢。”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暗恋橘生淮南》读后感_1100字

直到合上冰凉的书页,脑海中混乱的、交织的剧情才得以慢慢平复,八月长安重复了她最擅长的手法,二十八章前,全文一直都是纯粹的青春成长小说。而二十九章开始,故事的碎片才慢慢重新粘合,弥漫着一种悬疑推理的味道。

看到最后,直到盛淮南被开除,洛枳给大师哥打的那一个电话,从大师哥的口中,结合以前的一幕幕,所有的脉络才被慢慢理清:十几年前,盛淮南父亲由于贪欲,采购了一批问题机器,导致了洛枳父亲发生机器事故身亡,并将责任全部归咎在洛枳父亲的自身操作上。洛枳母亲带着洛枳艰难度日。十几年后,洛枳母亲写了检举材料进一步促成了盛淮南父亲的入狱,盛淮南家遭逢巨大变故。这样一个两家恩怨的故事,“相比于你与我相依为命,我更希望你得天独厚,应有尽有,被全世界喜爱,哪怕彼此相忘于江湖。”这是我在整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洛枳对盛淮南,不只是那一本只描写盛淮南的厚厚的日记本,还是一次次的对他的悉心照料。不只是洛枳和盛淮南,其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慢慢的继续。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选择的洛阳;抓住想要的,忍下一切的陈静;痴情勇敢的江百丽;徘徊于红、白玫瑰的戈壁;不甘心的丁水靖;被洛枳羡慕着实际内里却破碎不堪的叶展颜;亦师亦友,帮助洛枳长大的朱颜;为洛枳在三食堂买面包饼,倔犟的张明瑞;不撞南墙不回头,明朗可爱的许日清;偏执的郑文瑞,还有陈墨涵、顾止桦……不由得把盛淮南和第一次接触八月长安时书中的林杨对比,忽然觉得他们两人有些方面是一致的:家境好,学习好,长得好。但细细品味,却又发现了一些端倪。林扬热情执着,聪明又有少年才有的青涩。能够让师长喜欢,他从不把规矩放在眼里,他是什么都可以晾在太阳下的人。因此喜欢八面玲珑又似乎与众不同的余周周。盛淮南,因为从小看过太多反复的嘴脸而拥有着洞察人心的本领,骄傲自负收藏在温和无害的笑容下,明明好像和你很要好,却又隔着千山万水。喜欢在高处看人。盛淮南会怀疑会躲避,会问,你究竟,爱我什么?林扬却会假装醉酒告白之后,扭捏的说,你觉不觉得,其实你有一点喜欢我?林扬是简单快乐的,盛淮南却是充满徘徊和不开心的。林扬是快乐张扬的风帆,盛淮南却是沉静华美的湖泊。“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总是说些看似温暖实则残酷的话。书中既有相互鼓励的纯粹友谊,也有勾心斗角的人心复杂,既有同甘共苦的温暖亲情,也有势利待人的众叛亲离,既有摇摆不定的犹豫痛苦,也有直撞南墙的固执坚持,刻画现实之余不乏希望和感动。而书中描绘的校园场景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倍感熟悉。作者最终给了洛枳和盛淮南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正如小时候听到的小故事那样,王子和灰姑娘最后生活在一起,童话自此完美落幕,而现实生活拉开了序幕。

成语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如:晋·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又如:死而复生的只有这些杂乱的败草。永逝不返的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慈母。——郭沫若《棠棣之花》

成语得天独厚: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如:清·洪亮吉《江北诗话》卷二:“得天独厚开盈尺,与月同园到十分。”又如:曹沾进园,草草看了,便觉这“南园”得天独厚,就在它有一片好水。——端木蕻良曹雪芹》十八

唐吉可德读后感_1100字

起初想读这本书,是因为充满了对故事情节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对堂吉诃德的好奇。经常这样,脑袋里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想象,便会忍不住捧起书来想要读个痛快。

堂吉诃德,一个年老的乡村绅士,怀着为付诸现实,他以利相诱,居然说动了邻居桑丘去作他的奴仆伟大骑士的灵魂苦苦思索着无人能明白的理……

堂吉柯德,一个乡下绅士,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一心想要把书中骑士的种种行,这样,一个疯子和一个傻子,就开始了这部“伟大的信使”。

在历险中,和别人交谈,只要不涉及骑士道,堂吉柯德头脑清晰,见识高明,他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称骑士典范,他一心追求正义,和想象中的敌人“作战”毫不畏惧,连命都不要,他坚信自己应该扶助弱小,但事实上,他往往给别人添乱。他扞卫纯洁忠贞,痴心不悔地坚守着自以为是的爱情,而他所谓的“情人”是个粗壮的村姑,压根不认识他。他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历尽挫折而不后悔,认为这只不过是“魔术家捣的鬼”,还不断给桑丘打气——骑士总是要历尽各种艰险,才能成就丰功伟绩的。

然而,塞外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又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他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他心地善良、幽默可亲,学识渊博。作者实际上把自己的爱憎与希望寄托在了这个人物身上。

堂吉诃德又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执着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扞卫者。这个只身向旧世界挑战的孤单的骑士,虽然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在堂吉诃德表面的喜剧因素之下,实际隐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他对社会正义和人人平等的要求,在扼杀人的一切美好愿望的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下,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他以过时的、虚幻的骑士道来改造现实社会,更是一个时代的误会,完全不足为训。但他的进步思想,闪耀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失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总之,通过《堂吉诃德》这本书,我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不同的认识与见解,也更加了解了西班牙社会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在今天的环境之下,我想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让我们一起加油!

成语见义勇为:见义勇为[jiàn yì yǒng wéi],意指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语本《论语·为政》。[源]《论语·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典故]孔子是春秋的贤人,於鲁国从政时,鲁国大治。後因政治理念与国君不合,周游列国十三年,却未受到其他国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鲁国,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且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门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强调“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说︰“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说,仁者重视正道而轻忽生命,见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会勇於实行。又说“勇者不惧”,即是说勇敢的人无所恐惧。而在所引典源《论语·为政》中,孔子则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综上所述,可知一个君子如果见到正道所当行之事,必然会勇敢地去做,要是因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称为勇敢,只是一个怯懦的人。後来“见义勇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

成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意指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典故]无类,不分等第种类。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这句话记录在《论语·卫灵公》中。他认为施教的对象不应该有贵贱贫富的分别,只要有心向学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门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首开平民教育先河。後来“有教无类”演变为成语,用来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闯关东读后感_1100字

我无意中又看到了这部激动人心的佳作《闯关东》,这次我简直也把自己看成了戏中人,和朱开山一家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焦虑而焦虑,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我静下来思考,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最主要的是,如下几个字:闯、忍、诚、忠和恨。

闯,他们一家闯关东,闯世界,闯未来,闯生活,闯自由;他们一家为了逃避故乡山东的灾荒,寻找一条生路,他们闯关东,他们淘金、种田、经营饭馆、搞货栈、跑马帮、开煤矿,为了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吃尽千辛万苦,从不向困难低头,这是在朱开山一家身上表现一种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

忍,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面前从不含糊,就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哈尔滨已经鬼子兵临城下,炮声震撼着法庭,朱家力争打赢了甲子沟煤矿的官司,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但是,朱家对邻里纠纷,如对潘五爷的一再纠缠;对亲友的误解,如对韩老海因儿女亲事不顺的怨恨等等,朱开山为了和谐相处,以忍对之,最后终于化解了矛盾。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在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也是值得学习的。

诚,就是诚实、诚信。朱开山一家一贯以诚待人,以诚处事。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品格。这里说两个例子;一个是,朱开山曾经是义和团的头头之一,失败后,在洋鬼子的屠刀下死里逃生,来到关东的金沟淘金,结识了贺老三,成为拜榜兄弟。朱开山离开金沟几年后,得知贺老三为人谋害,他二次冒险进金沟,查清楚贺老三遇害的情况,惩罚了元凶。又如,朱开山偶尔认识了震三江这个杀富济贫的英雄人物,震三江当时被捕,震三江设法告诉了朱开山他窃得财宝的隐藏地点,朱开山和儿子一起找到这些财宝用以疏通环节,把震三江从狱中救了出来,若干时间后,震三江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这就是朱开山的性格,也是朱家人的性格,就连朱家人救了他一命,并在朱家长大的一郎也是这样,当他发现被森田欺骗,损害了甲子沟煤矿的利益时,一方面设法把揭发森田物业的证据交给朱家,并且以死谢罪。

忠和恨,可以说朱开山一家的性格,虽然他们是闯关东农民,后来经商、开矿,但是他们胸中都跳动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朱开山的二儿子后来成为东北军一位团长的朱传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了保卫哈尔滨,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国土,战斗疆场,拉响集束手榴弹和日本鬼子的装甲车同归于尽。那些在前线和鬼子拼搏的英雄们也都是这样。

他们藐视敌人,怀着满腔的仇恨和鬼子战斗。朱开山在森田被击毙之前对他说:最后你们的结果,是滚出中国去,留下的是你们的尸体。

《闯关东》是一部不屈的家国抗争史,是一部中国移民的奋斗史,看了它拨动了民族精神这根心弦,勾起了一代代人的回忆。

成语吃苦耐劳:耐:禁受得住。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如: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新中国虽然已在望中,可是得吃苦耐劳,才能到我们手里。”又如: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成功。

成语同归于尽: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如:《列子·天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又如: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清·姬文《市声》第十四回

敬业读后感_1100字

最近经常翻阅的一本新书《敬业》,这封信恰恰印证了书中的一些观点,两者可谓相映成趣。书中认为美国之所以产生充满活力、蓬勃上升的市场经济的精神,是因为脱胎于基督教新教道德观念的视职业为天职的敬业精神。

1904年,德国伟大的哲人马克斯—韦伯到美国考察,发现美国的经济非常繁荣。他发现,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从欧洲逃到美国的新教徒们的教义,作为一种进取有为、勤奋敬业的精神力量,有力的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这种新教的核心教理是: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美国新教宣称:任何人类职业跟牧师的神职一样都具有神圣性。主张人们必须把职业视为人生的目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必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履行上帝赋予自己世俗责任。不仅如此,新教也肯定了赢利性工作,认为赚取财富本身就是尽自己的天职,完全是在荣耀上帝。正如《敬业》的作者罗宾斯先生所说的,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我们应该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职业,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

《敬业》一书共分八章,分别论述了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敬业等。罗宾斯先生用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敬业》和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职业,职业生涯是人生命的展现。我们首先要爱一行,干一行。一旦选择了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工作起来总能精力旺盛、全力以赴。如果不能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当前的工作也是造物主的一种安排。人的生命价值,根本而言就在于他职业生涯方面的成功和成就,所以一定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了职业以后,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成功与其说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忱。富兰克林从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成为一个开国元勋的人生历程,除了本身具有的使命感和热忱而外,别无其他解释。克制和节俭是敬业精神的根本,通过敬业而获利是现代职业精神的基石。自我实现要靠你的职业来实现,工作中有很多比薪水更重要的,譬如发展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等等。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被偷。人们都羡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天赋,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

掩卷沉思,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与之近似的地方,比如“兴趣就是人最好的老师”“一分辛苦一分才”“付出就有回报”等。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先生在前言中说:《敬业》一书写得非常好,它可以作为民间信仰系统之一来满足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成语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如:清·越翼《廿二史札记·五·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徵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又如:他们缺乏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高兴的欢迎的全力以赴的精神。(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

成语相映成趣: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如:朱自清《“子夜”》:“写冯云卿等三人作公债而失败,那不过点缀点缀,取其与吴赵两巨头相映成趣,觉得热闹些。”又如:草木浓绿一片,点缀着三两朵红花,相映成趣。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_1100字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成语友于兄弟:友于:兄弟般的情谊。兄弟之情非常浓厚。如:《论语·为政》:“孝乎惟考,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又如:以遗命去国仪,仍用藩镇法,除民逋赋,友于兄弟,慎择贤能,所以吴越一方,安堵如恒。——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三回

成语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如:《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又如:那里肯周而不比。——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诚信》读后感_1100字

诚信,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君子情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

诚信似山,沉稳肃寂;诚信似光,点明方向。因为诚信,心与心才更接近;因为诚信,生命之花得以绽放,尽现光彩。

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又哭又闹。她就哄儿子说:“你回去,我就回家杀猪给你吃。”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在逮猪杀,连忙制止他说:“我只不过哄他玩耍罢了。”曾子说:“不能这样哄小孩儿。小孩本来年少无知,他们都模仿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这样欺骗他,是教他说谎,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说到做到,是曾子对诚实的看法。诚信,即诚实、守信。这两个字蕴藏这无穷的内涵。它是自己对他人承诺的履行,它使自己对做的事充满责任感,使你自己做到以信用取信于人,在他人心中树立守信的形象。

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萧伯纳也曾说:“说谎者,所受到的惩罚不止是没有人相信他。”拥有诚信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自然能别大家所喜欢;反之,这个人常常失信于人,就会被人所排斥,无可依托。当然诚信不仅是说,也要行动,有句俗语说道: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学会诚信还要学会谨慎,不能对他人坦白对自己对他人不好的事,一颗诚实的心还需要谨慎,谨慎他人,当别人信任自己时,也要小心。诚信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提高,有一个成语叫做日行一善,我们也要做到日行一诚,只有坚持才能保持自己不变的品德,在诚实中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磨练自己的耐力,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吗?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一个守信用的人往往会被他人所接应。诚实需要勇敢和谨慎,信用需要坚持和完善,只有做到这样,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诚信的人。

诚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欺骗他人、不守信用,一个无诚信的人就是丧失了品德,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可以说就是骗子,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不管我们在哪里,都要具备诚信。

诚信需要经得起诱惑,无论是多大的利益,只要是违背诚信的都不要去做,如果做了,会对自己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无诚信比起来,诚信要好得许多,既然诚信好,我们为什么又要去选择无诚信呢?

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

诚信是做人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质,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通行证。与人之间需要坦诚相待,要“诚信”。只有拥有它的人,才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学会诚信做人,说到做到,不食言于人这便是最珍贵的。学着去用心灵感受这份“美”。

成语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如:《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如:则要你言而有信,休担阁了少年人。——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

成语完完全全:指全部、彻底。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了。”又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了。”

《骆驼祥子》读后感_1100字

翻开《骆驼祥子》这本书,最先看到的是祥子没毛病,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虎妞很合理想,刘四爷也不错。看完这些,我猜想他们应该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吧。于是我就继续看了起来。这本书是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善良淳朴,正直诚实,老实沉默的人。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想尽办法,使祥子不得不娶了她,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命运的挫折使他又继续拉车,因为他还有希望,那就是小福子。后来小福子的自杀,给了祥子致命的一击。这样一连串的打击使祥子丧失了对生活的渴望和信心。他开始堕落了,他变的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最终流落成了一个狼心狗肺的街头混混。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要强,勤劳和自信。他为了不再寄人篱下,为了自己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车。他不在乎买到车的时间离自己有多远多长,认为自己混出个头是早晚的事,三天、三个星期、三个月……就算是三年也能坚持住!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祥子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他不怕苦、不怕累,每天一角一角钱的攒,不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打,他总算是攒够了一百块,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车,有了他自己的车,就不用再受贷车时栓车人的气,不用再敷衍别人,有了自己的车,睁开眼睛就能吃饭。在他拉车的旅途中,有几次不幸被病魔袭击,一病就是个十天八天的,甚至几个月!就算病得全身瘫软、拉车靠的双腿都站不住脚,祥子也不肯服输,他相信自己有强壮的体格、高大的身材,认为这点病不算什么,他还能走路,还能拉车。祥子,就是那么自信。似乎不论有着什么,他都不会被打败,他始终热爱着老北平,对这里的每一处花草,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的喜爱,但是,上天似乎专门与祥子作对,他买车过安定生活的希望破灭了。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祥子最终他还是被这个社会的黑暗打败了,他放弃了自己坚持已久的理想,失去了生活的原动力。我们要以祥子为戒,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否则可能就像祥子一样走向不可回头的深渊。

成语寄人篱下:寄人篱下[jì rén lí xià],意指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比喻作品因袭循守旧,依托他人,不能自创一格。语出《南齐书·卷四一·张融列传》。[源]《南齐书·卷四一·张融列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拒。永明中,遇疾,为(问)〔门〕律自序曰:“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汝可师耳以心,不可使耳为心师也。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另可参考:《南史·卷三二·张劭列传》[典故]“寄人篱下”原是指寄居在别人屋下,不能自主。在《南齐书·卷四一·张融列传》中被用来比喻作品因袭他人。内容记载南北朝时,南朝的齐国有个奇人叫张融,他身材五短、外貌丑陋,但却精神饱满,特立独行,不拘小节。齐高帝非常喜欢他,常常接见他,说他这个人真是空前绝後。见他衣着破烂,还将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给他,表示两人的情谊。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特殊,独创一格,引起文坛相当大的震憾,并在〈门律自序〉这篇文章中阐述自己为文的观点,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文章并没有所谓的常体,文人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寄人篱下”,一味依托前人,守旧习而不改新,不能自创一格。但这句成语後多用其字面义,用以比喻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成语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如: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又如: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 还是有道理的。——孙犁《我的史部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