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犯”的成语大全(52个)

浏览

小编为您整理了犯颜敢谏、风流罪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含“犯”的成语52个,其中“犯”开头的11个,“犯”结尾的19个,“犯”在中间的22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犯”开头的成语

1、犯颜敢谏[fàn yán gǎn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唐·刘蕡《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示例】是以犯颜敢谏之士,恒于君臣之际,而绝不闻之朋友之间。 ——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

2、犯颜进谏[fàn yán jìn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出处】《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3、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解释】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处】《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示例】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4、犯颜直谏[fàn yán zhí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5、犯言直谏[fàn yán zhǐ jiǎn]

【解释】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出处】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6、犯天下之不韪[fàn tiān xià zhī bù wéi]

【解释】犯:触犯;不韪:不是,错误。公然做天下都认为最大错误的事情。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示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7、犯颜极谏[fàn yán jí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8、犯颜苦谏[fàn yán kǔ jiàn]

【解释】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苦谏:苦苦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示例】我等都是他的部下,不敢犯颜苦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9、犯上作乱[fàn shàng zuò luàn]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的罪名。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10、犯而勿校[fàn ér wù xiào]

【解释】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同“犯而不校”。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11、犯关排闼[fàn guān pái tà]

【解释】犯:冲击,冒犯;关:大门;排:推;闼:小门。冲进大门,又闯进小门。

【出处】唐·许尧佐《柳氏传》:“乃被衽执辔,犯关排闼。”

“犯”结尾的成语

1、风流罪犯[fēng liú zuì fàn]

【解释】指轻微的过失。

【出处】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个,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2、凛不可犯[lǐn bù kě fàn]

【解释】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出处】宋·欧阳修《新霜二首》其二:“青松守节见临危,正色凛凛不可犯。”

【示例】康熙的脸色突然变得神情冷峻,凛不可犯。 ——二月河《康熙大帝》十八

3、众怒难犯[zhòng nù nán fàn]

【解释】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示例】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吧。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4、纤毫无犯[xiān háo wú fàn]

【解释】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加侵犯。

【出处】《梁书·孔休源传》:“累居显职,纤毫无犯。性慎密,寡嗜好。”

【示例】文宣闻之,遣使推检,唯景安纤毫无犯。 ——《北史·元景安传》

5、明知故犯[míng zhī gù fàn]

【解释】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示例】此物既与人无益,如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明知故犯么?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

6、凛凛不可犯[lǐn lǐn bù kě fàn]

【解释】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出处】宋·欧阳修《新霜二首》其二:“青松守节见临危,正色凛凛不可犯。”

【示例】凤举看看他那情形,刚才对柴贾二人那一番凛凛不可犯的威风,完全没有了。 ——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十七回

7、不可侵犯[bù kě qīn fàn]

【解释】不能侵凌触犯。

【出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德国愿意停止反苏,愿意放弃所谓《防共协定》,承认了苏联边疆的不可侵犯。”

8、柔而不犯[róu ér bù fàn]

【解释】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出处】《后汉书·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9、知而故犯[zhī ér gù fàn]

【解释】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10、凛然不可犯[lǐn rán bù kě fàn]

【解释】凛然: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出处】宋·欧阳修《新霜二首》其二:“青松守节见临危,正色凛凛不可犯。”

【示例】其御将帅也,凛然不可犯,而四方之士归之者,礼遇勤至。 ——明·陶宗仪《辍耕录·军中礼士》

11、秋毫不犯[qiū háo bù fàn]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示例】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

12、一干人犯[yī gān rén fàn]

【解释】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二回:“差两员相官带了仵作行人,监押杨志并众邻舍一干人犯,都来天汉州桥边登场检验了,迭成文案,众邻舍都出了供状,保放,随衙听候,当厅发落,将杨志于死囚牢里监守。”

【示例】次早拘齐了一干人犯犯,投了文,随出了牌,第一起就是犯人晁源等一干人等,打了二梆,俱到了县前伺候。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

13、东窗事犯[dōng chuāng shì fàn]

【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同“东窗事发”。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14、秋毫无犯[qiū háo wú fàn]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示例】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

15、真凶实犯[zhēn xiōng shí fàn]

【解释】真正的罪犯。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16、毫毛不犯[háo máo bù fàn]

【解释】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

【示例】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南中志·宁州》

17、真赃实犯[zhēn zāng shí fàn]

【解释】赃物是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出处】明·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今真赃实犯,有何理说。”

18、真脏实犯[zhēn zāng shí fàn]

【解释】脏物上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19、秋毫勿犯[qiū háo wù fàn]

【解释】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出处】《北史·隋纪下·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犯”在中间的成语

1、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wáng zǐ fàn fǎ,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解释】王子:借指有权势的人;庶民:平民百姓。有权势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众人都说哪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吧?”

2、作奸犯罪[zuò jiān fàn zuì]

【解释】为非作歹,干犯律条。

【出处】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像在帮坏人的忙呢!’”

3、干名犯义[gàn míng fàn yì]

【解释】干犯名教和道义。

【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

4、触禁犯忌[chù jìn fàn jì]

【解释】禁:禁令;忌:忌讳。触犯了禁令和忌讳。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夫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当与身神相和。”

5、强不犯弱,众不暴寡[qiáng bù fàn ruò,zhòng bù bào guǎ]

【解释】指力量强大的不欺侮弱小的,人数多的不欺负人数少的。

【出处】《礼记·祭义》:“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

【示例】若此,则教义日深,而礼让兴;礼让兴,则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太学而来者也。 ——《旧唐书·归崇敬传》

6、作奸犯科[zuò jiān fàn kē]

【解释】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示例】今儿子既在你处,必然是你作奸犯科,诱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7、打牙犯嘴[dǎ yá fàn zuǐ]

【解释】比喻乱开玩笑。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8、井水不犯河水[jǐng shuǐ bù fàn hé shuǐ]

【解释】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示例】井水不犯河水,怎的开发他的先生?况且素无仇冤,你该怎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六回

9、违条犯法[wéi tiáo fàn fǎ]

【解释】违犯法律条文。

【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

【示例】另设牌二十四面,分类标明,如有违条犯法者,许被害抱牌进告。 ——清·大汕《海外纪事》卷二

10、江水不犯河水[jiāng shuǐ bù fàn hé shuǐ]

【解释】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11、逆天犯顺[nì tiān fàn shùn]

【解释】背逆天意正道。

【出处】《周书·齐炀王宪传》:“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

【示例】且夏贼逆天犯顺,本因轻实朝廷,以为必不能讨己。 ——宋·苏轼《乞约鬼章讨阿里骨札子》

12、执法犯法[zhí fǎ fàn fǎ]

【解释】指执行法律的人违背法律。

【示例】这年头执法犯法的事情时有发生。

13、一客不犯二主[yī kè bù fàn èr zhǔ]

【解释】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麻烦第二人。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八:“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

【示例】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

1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rén bù fàn wǒ,wǒ bù fàn rén]

【解释】犯:侵犯。人家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人家。

【出处】毛泽东《论政策》:“对于国民党军队,应继续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尽量地发展交朋友的工作。”

【示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5、有犯无隐[yǒu fàn wú yǐn]

【解释】指对上敢于无所隐讳地直言正谏,虽有冒犯也在所不顾。

【出处】唐·严郢《驳议吕湮》:“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示例】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16、履险犯难[lǚ xiǎn fàn nán]

【解释】履:行走;犯:不顾。比喻冒着生命危险,迎着困难去干。

【出处】《清史稿·沈棣辉》:“廉州、浔州、广州三战,皆履险犯难,卒得大捷,尤为时称云。”

17、知法犯法[zhī fǎ fàn fǎ]

【解释】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示例】对知法犯法的人,应该严惩不贷。

18、王子犯法,庶民同罪[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

【解释】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出处】《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示例】老话头,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他们不过是哺退乡绅,怎敢日清日白便把人打死! ——《何典》第九回

19、邪不犯正[xié bù fàn zhèng]

【解释】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亦作“邪不伐正”。

【出处】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20、河水不犯井水[hé shuǐ bù fàn jǐng shuǐ]

【解释】比喻互不干犯。

【出处】鲁迅《从<春秋>与<自由谈>说起》:“而另一方面周瘦鹃在自己编的<春秋>内说各种副刊有各种副刊的特性,作河水不犯井水之论。”

【示例】钱钟书《围城》:“这时候他知道鸿渐跟自己河水不犯井水,态度轻松了许多,嗓子已恢复平日的响朗。”

21、众怒难犯,专欲难成[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

【解释】专欲:一个人的欲望,众人的债怒不可触犯,一人的欲望难于实现。指不能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22、作乱犯上[zuò luàn fàn shàng]

【解释】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出处】章炳麟《序<革命军>》:“孝弟之行,华戎之辨,仇国之痛,作乱犯上之戒,宜一切习闻之。”


相关文章